51天 以精湛医术救治武汉患者

发布日期:2020-04-01     点击数:

51天 以精湛医术救治武汉患者

仁心仁术,是“一院人”的品格;至诚至善,是“一院人”的精魂。大灾大难面前,“一院人”永远冲在前面。在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上,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勇担重任,在战疫领头羊王占祥院长的带领下,提前谋划,科学防治,为厦门人民生命健康筑牢安全防线。在保障本地战疫的同时,调派18位精兵强将驰援武汉,以精湛医术守护武汉百姓,以济世情怀温暖疫区群众,在最危险的战场,谱写“一院人”最动人的华章。英雄归来时,鹭岛花开正艳。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第一医院全面恢复诊疗工作。白衣战士们短暂休整后,又将与广大医务人员一道,踏上为厦门百姓健康保驾护航的征程,前进,再前进!

驰援武汉的“一院人”圆满完成任务,平安归来。

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是厦门医疗队的主战场。2月9日,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乐家振为队长的厦门医疗队一队接管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3-10重症病区,一队有16人来自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这里,第一医院的医疗骨干充分发挥各自在重症、呼吸、感染、院感等领域的专业特长,全力救治患者,保障医患安全。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心内科、呼吸科、神经内科、药学、护理等众多领域的专家,通过远程会诊为前线诊治提供宝贵建议,进一步保障了救治效果。

3月30日,厦门医疗队支援武汉的第51天,光谷院区的患者全部清零,据了解,厦门医疗一队累计收治患者106人,96人治愈出院,转至重症监护室3人,转院5人。

敏锐预判 及时处置防止病情急剧恶化

乐家振副院长帮队员穿隔离衣。

医护人员与患者一起鼓劲加油。

人缺氧时,往往会表现出气喘、呼吸困难。长期在重症医学科历练的陈菁医生敏锐地发现,有些新冠肺炎患者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不明显,实际上低氧血症已经很严重。此时,如果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缺氧严重程度并及时纠正,病情很容易急剧恶化。因此,早期发现处理患者缺氧,对减缓病情恶化、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一天夜间巡查,陈菁注意到一位刚入院的75岁老太嗜睡、咳嗽费力,虽然没有明显的气喘、呼吸困难,他还是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发现指脉氧饱和度只有80%,心率很快,说明严重缺氧。他立即给老太上呼吸机,翻身拍背排痰2个多小时,其氧饱和度上升到92%。老太还有肾衰、心衰等多脏器衰竭,陈菁连夜联系转ICU进一步肾替代治疗,老太终于转危为安。

呼吸内科的马爱平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协和医院,科室报名驰援武汉时,她刚结婚登记不久,在东北第一次见公公婆婆。看到动员令,她立马报名赶回厦门。马爱平说,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她在治疗病人的同时,也被患者感动。第一次查房时,一位患者胸闷气喘症状很明显,说有些药吃完了要再开一些,边说边费力地打开抽屉,想把药盒拿给马爱平看。患者浑身乏力,颤巍巍地举起药盒。马爱平护目镜起雾看不清楚,探身过去想凑近一点。但是患者摆摆手,示意她不要靠太近,“担心会把病毒传染给医生。”病房里的患者知道马爱平是从厦门来支援的,都非常感激,每次她离开病房时,患者们都会说:“谢谢马医生。”

感染科郑彩霞医生驰援武汉前夜,5岁的儿子问她去干什么。她说:“妈妈去杀病毒,病毒杀光了就不用一直戴口罩,可以出去玩儿。” 不过,郑彩霞支援武汉的事一直瞒着父母,截至目前,父母仍被蒙在鼓里,不知道她支援武汉。 “主要是为了不让他们担心。平时视频时,因为不在家里,为了不让妈妈起疑心,就告诉她现在医院统一安排相关医务人员住酒店。怕被发现,发朋友圈也屏蔽了父母!”郑彩霞说。 “明天回到厦门时再给爸妈发信息,说武汉转了一圈回到厦门了!”3月30日,郑彩霞同记者说。

在武汉,除了进入隔离病房给患者提供治疗,郑彩霞还发挥自己的优势协助指导队友做好自我防护。“出发前忐忑,出发后坚定。病区很多患者病情好转,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郑彩霞说。

院感事关医患安全,来不得半点马虎。感染管理部黄辉萍主任医师作为院感专家,耐心指导防护服穿脱及院感流程,比如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流程、开窗问题、空气消毒记录、用胶布粘防护服与护目镜易致缺氧问题等。为了保障队员们的健康,她建立起一套完整便捷的体温及健康状况云监测及上报方案,每日开展队员健康监测并登记。她多次陪同协助第一次进入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完成防护用品穿脱流程,同进同出,为战友撑起保护伞。

温暖守护 精心护理患者获信赖与好评

给患者抽血。

厦门医疗队一队接管的重症病区设置床位50张,收治的均为危重症、重症患者。一队凭着高效的工作、规范的管理、有力的救治、精心的护理,获WHO、国家卫健委、同济医院专家点赞。其中,护理团队功不可没。这些患者的护理不同于普通患者,任务重、难度高。第一医院派出一支实力强劲的护理团队加入一队,其中包括多名重症护理专家,为患者提供专业的精细护理,颇受患者信赖和好评。

抵达武汉不到30个小时,医护人员就进驻病区,开始隔离病房的工作。因护理工作衔接得又快又好,一队得到同济医院护理部专家的表扬。当时同批入驻光谷院区的,唯有厦门医疗队一队获称赞,所有护理人员内心深感骄傲,“我们替厦门争光了。”

带着这份骄傲,护理人员全身心投入繁重的工作当中。一位危重症老人没胃口,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陈如福细心地发现老人连续几天没吃几口饭,仅靠静脉输入营养液维持,他把自己的营养奶粉带入病房送给老人,帮他泡着喝。值班时,陈如福碰到一位患者血氧饱和度突然降到33%,情况十分危急。他立马熟练地和组员一起,抬高床头、翻身拍背、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患者呼吸,开展调整无创呼吸机参数、调高氧浓度、利尿、安抚患者情绪等一系列抢救措施后,患者血氧饱和度慢慢升到95%。

有一天,郑金全护士在给一位老伯做密闭式吸痰、翻身拍背等护理时,老伯大便了,郑金全和同事一道为阿伯换护理垫,清理大小便。可是,刚换好尿垫,老伯又大便了,他们只好重来一次。几个人弯着腰耐心更换、清理,差不多用了30分钟才搞定。结束时,郑金全的腰都直不起来了。

在第一医院神经重症病房工作多年的李发银,经常护理留置股动脉鞘和微导管的患者,在此次驰援武汉过程中,他丰富的护理经验派上了用场,胸腔穿刺伤口护理、膀胱造瘘护理、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护理、深静脉置管护理、胃管护理都不在话下。每次从隔离区到缓冲区,一层层小心脱下防护装备,李发银感觉自己像瘪了的气球,四肢酸痛,脱水严重。他开玩笑地说:“这一连几个小时的特护班,我可能瘦了5斤。”

在这个重症病区,护士是离病人最近的人。病重的老人不肯吃饭,护士就像哄小孩似的鼓励他再吃一口;患者行动不便,护士就帮他们翻身拍背、更换尿布。在隔离病房,护士们每天都穿着好几层防护设备,脸颊布满伤痕,感受过缺氧带来的头晕或恶心,一低头汗水便唰唰地流下来。但是,再累再苦,护理人员也不忘将温暖带给病人,他们把鼓励的话语写在纸条中放在病人的盒饭上,为病人准备生日惊喜,陪病人聊天纾解苦闷,日日夜夜与他们并肩战疫。

全副武装 奋战在凌晨四点的金银潭

给气管插管患者做治疗。

1月26日,大年初二,本是阖家团聚的日子,我市首批17名白衣战士,带着使命,带着责任,带着全市人民的重托,火速集结,整装待发。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龚华峰、呼吸内科主管护师赵贯金便在其中。次日,他们随首批福建医疗队出征湖北,奔赴抗疫最前线——金银潭医院。

“我见过凌晨四点武汉的样子,也看到了凌晨四点金银潭的样子。零摄氏度的气温是那么‘冻人’,病房里一切呼吸都那么平静,病毒却还是不乖地到处游荡。”刚到武汉不久,龚华峰在朋友圈里发布了这样一条信息。

龚华峰是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理骨干,ECMO小组成员。他在重症战场上奋战多年,有着丰富的重症护理经验。在金银潭医院,他开启了一个又一个4小时的“闷罐”工作。为了避免戴防护用品造成压疮,他在额头、鼻梁、两侧脸颊以及耳后都贴上了输液贴,然而每到交接班时,仍感觉各处受压部位生疼。2月份的武汉天气寒冷,龚华峰戴了3层手套的手冻得不听使唤,加上经常要洗手,经受消毒液冰冷的刺激,双手时常失去知觉。

一位患者整天闷闷不乐,龚华峰尝试着跟她沟通,患者终于向他敞开心扉。原来,她全家都被感染了,爸爸1月底走了,妈妈在协和医院住院,她本来在照顾妈妈,如今自己也确诊被送到金银潭医院。听着她含泪讲述,龚华峰强忍心中酸楚,跟她聊一些开心的事,帮她转移注意力。最后,这名患者表示自己会坚强面对,“等到疫情结束,要到厦门玩。”龚华峰和她约好,“待你来到厦门,一定做你的导游!”这位患者还专门为福建医疗队画了一幅画,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

赵贯金毕业于武汉大学医学院,此次支援武汉的消息传出,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抵达武汉后,他主动承担起危重病人的护理工作。在金银潭医院,他不仅要随时关注病人生命征变化,还要承担病人大小便、口护、鼻饲、翻身等基础护理工作。人手紧缺,原先护工干的活儿,像拖地板、更换床单、餐食护理、处理垃圾等,赵贯金也承担下来。他因此被同事们称为“死干活的”。每天,赵贯金穿着严实不透气的防护服,连续几个小时做下来,里面的衣服湿透透,内层口罩被汗水浸透,每次呼吸都和着汗水。下班回酒店洗刷完,他累得连话都讲不出,躺在床上才感到手部火辣辣的痛。由于长期戴着口罩、眼罩,赵贯金的鼻子被压伤了,戴上眼罩、面屏后头部也感到压痛。队友们劝他先撤出,但赵贯金还是谢绝了。他告诉自己,“咬紧牙憋着,让自己忙碌起来,暂时忘掉伤痛,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到底。”

上一条:坚决筑牢境外疫情输入的坚固防线

下一条:在最危险的战场 谱写“一院人”最动人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