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蕊茵:以病人的需求为风向标

发布日期:2015-08-31     点击数:

长期以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系统以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在闽西南享有盛誉,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拥有黄见亭、赵景馨、陈焕章、杨叔禹、李卫华、童绥君等一批厦门人熟知的医学专家,曾有十余人荣获林巧稚精神奖。作为这支队伍的领头人,厦门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大内科主任兼干部保健特诊科主任黄蕊茵,十年如一日,为内科系统九大专业、八大病区的发展默默倾注了大量心血。她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处处以身作则,事事走在前头。在黄蕊茵主任的带领下,大内科连续多年未发生医疗差错事故和病人投诉,更没有发现收受红包、回扣等违法乱纪现象,并获得“省级青年文明号集体”、“市级文明示范点”先进集体、市“群众信得过科室”及“市创建文明行业窗口示范点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病人高烧,她在病房守了三天三夜

在第一医院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期间,全院掀起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创先争优的热潮,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人物,黄蕊茵就是其中的代表,因为表现突出,她还被评为厦门市文明市民,展现了第一医院医务工作者良好的精神风貌。

医者须常怀慈悲之心。黄蕊茵从医30年,始终把病人当亲人看待,急病人之所急。她看专家门诊时,病人特别多,经常是早晨一坐下去,就得连续看诊四五个小时,水顾不上喝,午饭也没法按时吃,有时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导诊护士看不过去,劝她说,“黄主任,把挂号停了吧。”她总是笑笑说,“病人大老远跑来看病,排队挂号不容易,我不能让他们失望!”就这样,不管时间多晚,她都坚持把病人看完。

在工作中,黄蕊茵不忘老一辈专家的优良传统,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为了抢救一个危重病人、治愈一例疑难病症,她常常连续几天几夜扎在医院。有一次,为了救治一位病情复杂的患者,她整晚密切关注病情,连续20多个小时没休息。当时她自己做完卵巢囊肿手术没多久,还在恢复期,身体比较虚弱,长时间工作让她出现头晕、呕吐等不适反应。同事们劝她回去躺躺,可她放心不下病人。病人三天三夜高烧未退,她就在病房里守了三天三夜,直到病人开始好转。

还有一次,一位年过八旬的台商回福清参加同乡会后再到厦门参加九八投洽会,因旅途劳累出现肺部感染,冠心病并发心衰、心律失常,性命危在旦夕,被送入第一医院干部病房救治。经过2天的抢救,病人病情稍微稳定,要求尽快返回台湾。黄蕊茵亲自护送,尽管厦金航线只有1个多小时,但病人途中2次发生室速,情况十分凶险,黄茵蕊临危不乱,沉着应对,及时施救,帮助病人渡过生死难关。返台后,这位台商对厦门医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还特地派秘书来厦门向黄主任致谢。

改进服务,组织护士苦练扎针技术

黄蕊茵始终坚信,病人的需求就是医护人员努力的风向标。有一天,黄蕊茵主任查房时听到有患者反映个别年轻护士静脉穿刺技术不过关,打一次点滴要扎好几针。她马上找到护士长商量,决定组织护士用小白鼠“练功”,小白鼠尾巴上的静脉比人的头发略粗,如果练习过关,给病人打点滴就没问题了。现在,这个项目已成为干部保健特诊科护士上岗前的必修课。由于护理人员有了扎实的静脉穿刺基础,第一医院在全市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竞赛中屡获佳绩。

为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更好地与病人沟通,黄蕊茵在内科系统提出六个“多说一句话”的倡议,即:病人入院时多介绍一句,减少病人的陌生感;为病人治疗时多说一句‘你放心,我会尽量减轻你的痛苦’,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的和蔼可亲;晨护、查房时多问一句,让病人感到舒心;手术前多解释一句,减少病人的恐惧;病人手术后多安慰一句,使病人感到亲切;出院时多关照一句,让病人备感温馨。此举让广大患者真正享受到人性化服务,受到各界好评。

在第一医院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验收期间,黄蕊茵借此契机,组织专家认真研究,进一步完善内科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学科建设,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专业诊治。

严格要求,手把手带教

医学发展无止境。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多年,黄蕊茵一直努力学习本专业新技术、新理论,在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均颇有建树。

黄蕊茵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她认为,学医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扎实练好基本功,才能当一名好医生。她是全院三基技能培训总教头、也是内科教研室主任。一次偶然机会,她得知实习学生反映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个别老师甚至体格检查教错了。她就专门把60多个学生召集起来,花了整整4个下午的时间,手把手地教他们正确的检查手法,细细讲解望、触、叩、听的要点,直到他们学会为止。黄蕊茵循循善诱而又认真负责的教学方式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学生的教学评价最高分。

上一条:王占祥:刀尖上的舞者 妙手仁心  

下一条:李珣: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