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人文情怀,奉献人间大爱

发布日期:2015-08-31     点击数:

编者: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辛勤付出,我们数以千计的员工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仁心仁术,至诚至善”的医院精神。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惊天伟业,却润物细无声地传承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他们是第一医院普普通通的医生、护士、药剂师……无论在总院、分院,还是社区,他们是三千员工的代表,他们是让领导同事放心的员工,他们是患者家属信得过的好医生、好护士,他们的点点滴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医院需要这样的员工!患者更需要这样的白衣天使!

“享受紧张而快乐的工作”——连群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专业本科毕业,1990年分配到第一医院儿科工作。

从事儿科临床工作二十年了,连群医生已经成了“孩子王”,她把对儿子的爱都倾注到了她所热爱的儿科事业和与她朝夕相伴的小患儿身上,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细致入微地为孩子们诊病,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第一医院的儿科是厦门市的重点专科,门诊量大不说,病房也是一年四季爆满,医生的工作量更是超负荷,即便是夜里值病房的二线班,也要经常赶到急诊支援。已是儿科副主任医师的连群也不例外,查房、抢救病人、看门诊、支援急诊,还要承担带教工作。尽管日常的工作繁重而琐碎,但她仍然没有放弃在专业领域的追求,1999年就把儿童内分泌专业确定为主攻方向,2001年赴北京儿童医院进修,回厦后率先在我市开设了儿科内分泌专科门诊,填补了厦门地区儿童内分泌专业的空白。现在她已熟练掌握儿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尤其擅长小儿身材矮小、性早熟、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原本一周半天的专科门诊,也为了满足小患儿的需要,增加到一周两个半天。她还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把小患儿和家长们组织起来,定期开展儿童生长发育知识讲座,教授防病治病的常识,深受患儿家长们的欢迎和好评。

“把每天的事情做好,把病人的事情做好”——郑春风

福建莆田学院本科护理专业在读,1994年分配到第一医院工作,现为心血管内科主管护师。

从事一线护理工作16年了,郑春风多次代表科室及医院参加护理技术操作和理论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护士”、“优秀职工”、“优秀带教老师”,这次又当选为“服务明星”。当同事们羡慕地称赞她时,她腼腆地笑笑,“没什么呀,我只是把每天的事情做好,把病人的事情做好。”很朴实的想法,很平常的工作,然而不平凡的却是十六年如一日。

提起郑春风,科里的同事都说她待人就象她的名字一样——“如沐春风”,大家说好像她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生气。和科里的同事,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的姐妹;对待每一个患者,都像相识已久的老朋友,微笑着打招呼,微笑着完成每一个护理环节,微笑着和病人拉家常、做宣教……看到她的笑容,患者的病痛就去了大半,即便是个别一时不理解、有意见的患者也慢慢消了火。姐妹们碰到不好沟通的病人,都喜欢找她帮忙化解。她不仅在医患沟通上有一手,在病人护理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熟练掌握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护理技术操作常规,能及时发现患者异常的病情变化,协助医生完成危重患者的抢救,16年来,从未发生过差错事故。

“让家属放心地将病人交给我们”——王实

中国医科大学护理专业本科毕业,共青团员,2007年分配到第一医院神经内科ICU病房工作。

在这次受表彰的服务明星中,王实的院龄最短。“工作还不到三年,领导和同事们就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很惭愧,只能以更出色的表现来回报。”王实工作的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住的都是急危重症患者,又没有家属陪伴,对护理的要求非常高。上岗以后,她以“把工作做得更好”为目标,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要求自己,小到翻身拍背,大到抢救病人,都完成得一丝不苟。在近三年的护理工作中,她深刻体会到“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真正含义,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护理工作是一门精细的艺术。只有真正用心,才能让家属放心地将病人交给我们。”王实不仅护理病人尽心尽职,在探视时间也能与患者家属耐心沟通,解除他们的疑虑。此外,她还主动协助科室总带教做好教学工作,在医院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得优秀奖。她制作的幻灯课件深受同学们好评,她演示的护理操作技能也受到了老一辈专家的赞扬。同样,在另一个舞台上,王实也向大家展示了她开朗自信的另一面,医院组织的文艺汇演、运动会、合唱比赛上都可以找到她的身影。

“毕业后只身来到厦门,医院和科室就如同我的家,领导同事就是我的亲人,护士长和同事们对我关爱有加,让我体会到了家的温暖,也是我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这两年,有个别一起来的年轻护士,因为无法承受护理工作的辛苦辞职了,但王实却不以为然,她深深地热爱着护理岗位,热爱着她工作、生活的集体,“我不后悔选择护士这个职业,我爱我的科室。”

“要多为患者着想,给患者最合理的治疗”——王宝月

福建中医学院医疗专业本科毕业,1989年至今在第一医院中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中医骨伤科工作。

不论是病人还是一起工作的同事,只要是与王宝月接触过的人都说,王主任是一个心里时刻装着病人的好医生。已过花甲之年的王宝月从医30余年,从事社区医疗服务也有20多年了,她不仅业务精湛,而且看病认真、耐心、热心。凡是找她看过病的患者,都是中华社区服务中心的“回头客”。很多病人不但自己来,还把亲戚朋友也介绍给王主任看。拔罐、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的本事,她样样精通,而且穴位找得准,手法到位,找她的病人一直都很多。每天早晨一上班,她就开始忙,常常是一个上午忙下来,连一口水都顾不上喝。遇到远道来的病人,她还会跟相关科室沟通联系,尽量帮助病人当天做完检查,明确诊断,及时安排治疗,尽己所能为病人节省费用。大家都说,王主任人太好了!做什么都先为病人着想,从检查到治疗,处处为病人精打细算。这样的好医生怎能不受到患者的拥戴?在中华社区,每天都有6、70人排队等着王宝月看病,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是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从岛外的海沧、杏林、东孚甚至漳州的角美等地专程来找王主任的。

“希望社会对医务人员多一些理解”——巫国胜

福建中医学院医疗专业本科毕业,2006年调入第一医院思明分院中医肛肠科工作。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社会上普遍认为搞肛肠外科很脏,从事这个专业的医生很少,看到得肛肠病的患者因为得不到专业的诊治而痛苦,巫国胜毅然选择了肛肠科,作为自己终生研究的专业。快20年过去了,凭着对医学的执着与热爱,他不但掌握了精湛的专业技术,而且练就了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赢得了领导、同事和患者的一致好评。“凡事要用心才能做得好,当医生也不例外。”2006年,因工作调动,巫国胜来到当时的思明区医院工作。他埋头苦干,不计报酬,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诊疗过程中,他发现肛肠病患者不少,就暗下决心创造条件,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创办了思明医院肛肠科病区,填补了该院中医肛肠专业的空白,也为思明医院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去年作为主持第一医院思明分院肛肠科工作的副主任,他带领其他二位同志积极开展手术,努力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使该科出院病人数达到271人次,手术量达到350多人次,门诊量达到8145人次。曾有一位严重便秘需手术的病人,因不愿意手术就投诉巫国胜是想赚他钱。巫国胜得知这一情况,许久没有说话,“实际上每个医生都很辛苦,都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要付出很多,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治好患者的病,我们渴望社会和病人能多理解我们一些。”

“把病人的生命安全永远摆在第一位”——马宝林

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医疗本科毕业,1991年至今一直从事外科临床工作,2008年调入厦门市第一医院杏林分院神经外科。

马宝林到杏林分院工作的时候,神经外科刚创建不久,医护人员缺编。由于杏林分院地处岛外杏林工业区,人口密集,工厂多,交通事故、工伤事故较多,神经外科每天都要接诊、收住大量的急、危、重病人,工作量繁重,医护人员基本上是超负荷运转。在这种情况下,他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专业精神,把病人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加班加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他带动下,全科人员相互理解,配合默契,成功实施了一台又一台抢救手术。一次,一个怀孕8个月的孕妇因车祸导致颅脑损伤,生命危在旦夕,需要急诊行开颅手术和剖腹产手术。马宝林在做完术前准备后,立即开始紧张的手术。历时7个小时,手术顺利完成。刚下手术台,还没顾得上吃饭,又来了一个脑出血的患者,需要急诊手术,他二话不说,返身又站到手术台上……他常说,做神经外科风险大,技术要求高,必须勤快、细致,才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10多年来,凭着一股子钻劲儿,他不断学习,更新知识,钻研新技术,已熟练掌握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病例的诊治技术,对疑难病例的诊治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还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能主动配合科主任做好科室各项工作,积极参与开展各种新技术、新项目,与同事们一起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年轻医师,使科内形成了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学习风气。

“ 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张丽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大专在读,1993年分配到第一医院儿科工作。

在医院里,大家都知道,做儿科护士最辛苦,不仅要打头皮针,在孩子细小的血管上“一针见血”,还要学会和不舒服就苦闹的孩子“打交道”。说实话,这还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从事儿科护理工作17个年头了,从普通病房、NICU到PICU(儿童危重症监护病房),张丽月始终如一地以热情、真诚的服务态度,设身处地为患儿及家长着想,认真为患儿做好治疗,耐心与家长进行沟通,减轻了患儿家长的心理负担,救治了无数危重患儿。她所在的PICU收治的都是无陪护的重症患儿,大部分是外科手术后需要术后监护的孩子。护士们不仅要监测这些孩子的呼吸和血循环系统,还要监测他们的脑电功能,同时还要配合医生做好全静脉高营养,中心静脉测压以及更衣、换尿布、喂奶喂饭等生活护理。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马上采取紧急措施抢救,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张丽月在长期的护理实践中,刻苦钻研业务,谦虚好学,精益求精,熟练掌握了儿科护理的各种常规技术操作和重症监护要领,以过硬的专业技能赢得了患儿家长的好评。“其实每个护士都和我一样,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在她心目中,治病救人是神圣的职业,“既然选择了护士这一行,就要尽自己的力量让病人得到最好的服务。”她不仅在工作中尽心尽力,还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积累的临床经验、专业技术,手把手地教给年轻护士,和大家一起分享。

“看到病人好了,我就高兴”——陈玉珠

福建医科大学护理专业本科在读,2006年调入厦门市第一医院杏林分院肺科工作。

谈到今年被评为服务明星的体会,陈玉珠不好意思地笑了,“其实把病人当作自己的家里人、自己的亲人,经常换位思考就可以了。”说起来似乎很简单,可真正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记得曾有一位老中医身患癌症,手术后住进杏林分院肺科化疗。老人表面上显得很坚强,但内心却承受不了患病的巨大打击,对护理要求十分苛刻,稍有不顺就冲着医护人员发脾气,搞得大家一到他床边就发怵。陈玉珠看到这种情况,主动承担起老人的护理任务,凭着自己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经常到病床边与老人聊天、拉家常,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去关心善待老人,帮助他顺利度过了化疗期。10多年来,陈玉珠就是这样,在临床护理岗位上,恪守职业道德,脚踏实地,热情周到地为病患者服务。去年10月做完双侧副乳手术不久,伤口还没有痊愈,她就接到去ICU护理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人的指令。当时,尽管病假还没休完,她毅然决定提前上班;在照顾重病人时,她发现个别病人有不良情绪,就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逐渐帮助病人消除了恐惧、焦虑、抑郁、孤独的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由于经常加班、拖班,她自己的伤口开裂了,拖了很长时间才好,但她却一点也不后悔。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还积极参加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及理论考试,她曾在厦门市十四届职工技术(护理专业)比赛中,荣获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还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护士、厦门市卫生行业技术能手、杏林分院星级护士。“这些荣誉是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肯定,也是我前进的动力,我只有尽己所能,做得更好。”

上一条:第一季“最美职工”

下一条:一枚带钻的金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