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微处让病友感受到我们的爱

发布日期:2015-08-17     点击数:

我与患者的故事

肝胆外科

第一份生日礼物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病房,林女士躺在病床上,见护士和她打招呼,她赶紧坐了起来。“这是我们送您的生日礼物,祝您生日快乐!”从马旭梅护士长手中接过礼品盒,林女士脸上露出惊讶和掩饰不住的欣喜笑容。

林女士今年66岁,从小被人抱养,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天。“今天我们就给您过个生日!祝您早日康复!”护士们甜美的祝福声感染了林女士,她马上拆开礼品盒,取出一个精美的陶瓷杯。她说,这份特殊的生日礼物,她一定会好好珍藏。

给患者过生日,让患者住院期间也能享受到如家般的温暖与祝福,是第一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开展医学人文病区试点工作的一项新举措,也是全院医学人文新风潮的一个普通的例子。

神奇的“肤慰”

一位幼儿园老师患了胰腺癌,去年底癌细胞转移到肝脏。马旭梅带领护士们,每天对她进行“肤慰”,亲切地拉着她的手,问她哪里痛,帮她抚摸痛楚部位,陪她聊聊天。今年4月,这位患者去世了。弥留之际,她写了一封表扬信,她在信中说:“我没有任何遗憾,看到这群忙碌的医护人员,我感到,活着的人健康有了希望!”第二天,患者的先生特地给马旭梅发来短信,“护士长,你们真正做到了‘仁心仁术’,感激每一个医生护士!”

有一个癌症晚期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骨瘦如柴,每天饱受疼痛折磨,全靠吗啡止痛。一次,邓玉珊护士长用一只手摸着病人的额头,另一只手紧紧握着她的手说,“别害怕,我们陪你一起加油!”简单一句话,病人脸上竟然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在场的医护人员无不为之动容。

“肤慰”实际上是医护人员运用肢体语言在和患者沟通,一个看似很小的动作,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李滨主任身体力行,查房时,他总是谦卑地俯下身来和病人交谈,并常常教导科室医护人员,“肤慰”患者,通过奇妙的皮肤接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病人发烧时,护士主动抚摸一下额头,拉一下手,拍一下肩膀;对腹痛的病人,摸摸肚子检查一下疼痛的部位,问一问疼痛的程度、性质,边“肤慰”边沟通,能使病人紧张的心理得到放松。一个真诚的眼神,一个亲切微笑,一个轻柔的抚摸,就能带给病人无限的宽慰。

情感交流融入日常工作

查房、治疗、评估、给药、晨间护理,这些再平常不过的医疗护理活动,现如今成了医护患沟通的良好平台。在所有的医疗护理过程中,医生和护士更关注了与患者的情感交流。护士们改变了以往对病人面无表情,直呼床号,工作中只顾闷声干活,头也不抬,看也不看患者一眼,干完活转身就走的习惯。他们一边铺床叠被,一边像朋友一样和患者聊聊家常,缓和患者紧张的情绪和疾病的痛苦,从中观察评估病情,开展健康宣教,把握时机做宣教。肝胆外科住院病人多,陪护人员也多。早上医生查房、讨论病例时,护士就把家属们集中到病房外面进行宣教,既留给医生和病人一个安静整洁的空间来充分交流和讨论,又结合患者的病情和家属的实际需要,传授实用的医学科普知识,比如,有的患者饮食要清淡,有的患者则要求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肝胆外科的不少病人需要插引流管,护士们就耐心指导家属如何护理插引流管的病人,术后病人如何在床上做抬腿动作等运动。护士们讲得认认真真,家属们听得津津有味,这个小小的宣教课堂也成为了肝胆外科一道亮丽的风景。

换位思考,视病人如亲人

在科主任李滨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下,肝胆外科组织了一场“假如我是病人”读书报告会,旨在引导科室医护人员以“换位思考”的态度,站在患者的立场分析问题,探索提升服务质量的新途径。

报告会上,医护人员结合实际工作和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更清晰了解了医学人文精神的价值,“患者把健康乃至生命托付给我们,我们一定要敬畏生命、尊重患者。”工作中怀着感恩的心,对病人“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安慰”。

有的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几十年,见惯了生离死别,有时候对病人、对疾病难免有些麻木。但亲人患病的经历让他们深切体会到做为患者和家属的无助,以及对医护人员的期待和依赖,更深深理解了人文关爱的重要性。“有时我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许就会改变病人的态度和治疗效果。”工作中,他们发自内心的“视病人如亲人”,秉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从细节出发,将“换位思考”付诸到实际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挚亲切的语言、体贴的照顾对待病人,让患者感到医护人员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温暖。

上一条:最初的职守

下一条:一枚带钻的金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