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介入诊疗科副主任温晓斐博士团队在光学分子成像协同介入引导原位膀胱癌微创治疗方面取得新进展

发布日期:2023-01-29     点击数:

我院介入诊疗科副主任温晓斐博士团队与厦门大学分子影像暨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开展科研合作,在近红外二区光学成像协同介入引导原位膀胱癌微创治疗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性论文以“Deep NIR-II optical imaging combined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interventional photothermal therapy for orthotopic bladder cancer”为题发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22, 449:137846, IF 16.74期刊。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双模态NIR-II光学成像协同腹腔镜介入膀胱癌早期检测与光热治疗新方法,通过将两者光学成像技术的结合,有望为膀胱癌早期检测、控制侵袭与复发提供新策略,显著拓展了NIR-II光学成像应用于膀胱癌早期筛查的潜力与临床应用前景。

膀胱癌Bladder cancer,BC)作为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五年内的复发率高达70 %以上。膀胱癌病因复杂,既有外因又有内因或者两者相互作用,其中吸烟和职业接触芳香胺是已知的危险因素,在男性一生中罹患膀胱癌的风险约为1.1%,女性约为0.27%,造成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血尿、膀胱刺激症等。膀胱癌一旦复发,往往级别高,病程反反复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给疾病治疗和医疗费用带来巨大负担。

膀胱内窥镜检查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测与治疗手段。然而膀胱内窥镜视野较小,且在膀胱内内出血明显时不宜使用,同时其无法提供肿瘤早期病变微环境改变结构与功能信息。此外,TURBT术中很大程度依靠于泌尿外科医生的主观判断,因此很可能导致肿瘤切除不完全或者肿瘤基底切除过深出现膀胱穿孔,引起癌细胞在膀胱外侵袭等现象。虽然TURBT后辅助周期性灌注化疗药物(如阿霉素、丝裂霉素、羟基喜树碱等)可以减少膀胱癌的复发和进展,但严重的副作用和缺乏更有效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新方法与新策略,导致其五年内复发率依旧很高,并且治疗费用昂贵。研究表明,在TURBT术后五年内有17%~45%的概率进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其四年肿瘤生存率仅为35%。因此,探索对于膀胱癌早期高灵敏有效检测与治疗新方法,对提升膀胱癌患者生存率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近红外二区光学成像协同介入引导原位膀胱癌微创光热治疗策略

基于研究团队前期自主搭建的光声成像(Photoacoustics. 2020, 17, 100152)与光学相干成像系统与肿瘤分子影像研究基础上 Adv. Sci., 2021, 202101242,封面文章)。本研究我们首先通过超声引导下经尿道建立原位BC模型,提出一种双模态三维 (3D) NIR-II(波长1000-1700nm)光声(PA)和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OCTA)分子成像协同策略;并开发了一种NIR-II (HAPO-1048)光热制剂,用于原位膀胱癌靶向光热治疗,结果表明其具有较强的NIR-II光吸收特性、生物相容性以及高效PTT治疗效果。利用NIR-II PAI成像技术,实时动态跟踪了该制剂24 h出现明显富集(PA值为0.913 ± 0.058),与NIR-I PAI(750 nm 和808 nm)相比,NIR-II PAI具有更深的穿透深度和更高的信噪比(5.66 ± 0.097)。同时在光声成像下,实现了高灵敏度和特异性BC(直径约2 mm)的活体下的动态监测以及血液动力学参数量化。

 

2 高灵敏光声成像膀胱肿瘤(直径约为2 mm)与3D重建

此外,利用OCTA技术探测了不同生长周期下膀胱肿瘤表面微血管特征信息,结果表明随着肿瘤生长与增大,其微血管沿着肿瘤中心逐渐向周边减少并取而代之出现更多深层血管规律。最后,实现了肿瘤侵犯膀胱壁各层组织生长过程中的高分辨率结构图像,为临床膀胱癌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3 光学相干血管造影活体膀胱肿瘤早期血管活体成像监测

我院介入诊疗科副主任温晓斐博士、厦门大学分子影像暨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赵庆亮博士、广东省人民医院聂立铭教授、澳门大学袁振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项目基金、厦门市科技局医疗卫生指导性项目、厦门市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培养专项资金等项目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5894722033332?ref=pdf_download&fr=RR-2&rr=7257f8dadffe1969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诊疗科 临床及科研团队

 

温晓斐

介入诊疗科副主任  医学博士

厦门市高层次留学人员

厦门市高层次骨干人才(医疗卫生类)

Military Medical Rearch (SCI期刊,IF:34.915青年编委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青年编委

《社区医学杂志》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粒子治疗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医学工程及生物技术学组 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介入微创专业委员会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西医结合介入分会   

中国稀土学会稀土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   

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

临床肿瘤学诊疗分会介入微创专业委员会  

厦门市医师协会介入放射医师分会   

黑龙江省慢性病管理学会肿瘤热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从事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专业,擅长各类良恶性肿瘤及外周血管病综合微创介入治疗。立足肿瘤微创治疗世界前沿,在肿瘤纳米刀治疗、免疫治疗、肿瘤分子成像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Nature CommunicationsIF:17.694)、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16.744)TheranosticsIF11.6)等国际、国内著名学术发表学术论15篇(累计IF>70),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并列)5篇,IF>103篇,IF>542017年至2018年度获“世界抗癌联盟-中国抗癌协会留学基金”于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访问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市科技局医疗指导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科研基金、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等,总科研经费90余万元。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发计划(973项目)1项,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

 

 

上一条: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4篇论文登上国际顶刊

下一条:靶向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新策略——调节性滑膜成纤维细胞膜包裹纳米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