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血液病患者点燃希望之灯

发布日期:2022-08-12 点击数:

骆宜茗(右)和黄蕊茵。

晨报记者 曾昊然 实习生 刘雨晨

在医学圈里有这么一个说法:“血液病,无小病。”血液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可累及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及时治疗会致死。厦大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第一医院”或“一院”)血液科副主任骆宜茗,从血液科创科第一天起,就扎根在血液病诊疗的“土壤”之中,20余年如一日,为血液病患者点燃希望之灯。

土生土长“一院人”

骆宜茗是一名土生土长“一院人”,她和第一医院的邂逅,要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说起。

1977年,骆宜茗出生在第一医院的产房。她家里人都是第一医院的“粉丝”,外婆看病、母亲分娩都选择第一医院。在家人耳濡目染下,骆宜茗幼年的心埋下了一颗学医的种子。1997年,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到第一医院实习。

在骆宜茗实习期间,普外科原主任张思宇对骆宜茗影响很大。当时一起实习的学生中,有一个同学自己的病历写完了,还帮别的同学写病历。这件事被张思宇发现后,他很严肃地批评了这个实习生:“医学是一门认真严谨的学科,该谁做的就得谁做,病历不能由别人来代写。”这件事让骆宜茗感触很深,为她日后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打下了基础。

毕业后,骆宜茗如愿进入第一医院工作。在大内科工作期间,大内科主任黄蕊茵是她的领路老师,给了她许多帮助。“黄主任工作起来就忘了时间,晚上加班是常态。她可以为了病人的某一项指标,反复跑到检验科去确认,还可以在病房守护高热患者三天三夜。”黄蕊茵良好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时时感染着骆宜茗。

2000年,第一医院组建血液科,骆宜茗成为最早一批血液科医生之一。刚建科时,科室只有一间无菌病房,设备比较简陋。“设备不够,知识来凑。”骆宜茗说,血液科第一任主任樊亚群为了让大家及时学到国内外最前沿的技术,经常自己掏钱买书。“新书买到了,她就会高兴地放到科室书架上,并写上‘血液科藏书’。”在樊亚群的带动下,血液科从创科伊始,就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在樊亚群带领下,科室成立两年,就成功完成了第一例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

为厦门填补空白

2006年,骆宜茗去北大人民医院进修,学习骨髓移植技术。学成归来后,她成功开展了“骨髓+外周干”移植术,2012年又成功开展单倍体移植术。目前,骆宜茗是血液科副主任、造血干细胞移植亚专科负责人。

2015年,血液科全职引进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徐兵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驶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成为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还拥有厦大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和市血液肿瘤诊治重点实验室。2016年,第一医院成为中华骨髓库认定的移植医院和采集医院,厦门独此一家。

8岁的白血病患者小萌,因白血病复发转来第一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他最好的选择。骆宜茗为此时刻盯着中华骨髓库,不久就在中华骨髓库找到了配型相合的供体。小萌化疗后,肺部出现严重真菌感染,高烧半月不退,且肺内的曲霉菌结成多个“球”,抗感染药物根本进不去。“感染关”过不了,小萌就做不了移植。经血液科、胸外科、麻醉科、儿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医院决定为小萌进行手术,由胸外科主任于修义主刀。手术完成后,小萌顺利进舱接受移植。骆宜茗表示,小萌属于难治性白血病,治疗难度极高,能成功移植实属不易。

现在的第一医院血液科,在一代又一代“血液人”的努力下,已成为福建省一流、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血液病医教研中心。在“2021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血液病专业” 学科排名中,血液科跃升至全国第23名,属于全省领先水平。

Copyright © 2020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40170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