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综合大楼暨院区综合改造工程环评信息二次公示

发布日期:2013-12-24     点击数: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综合大楼暨院区综合改造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由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委托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完成。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特做此公示,以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公示期10日(2013年12月24日-2014年1月7日)。公示期间,对项目建设所造成的环境影响所采取的环保治理措施等有疑问或建议的公众,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向建设单位或环评单位提出意见或建议:

1、 建设单位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地 址:厦门市思明区镇海路55号

联系人:张工 电话:0592-2139508 传真:0592-2137969

Email:neikelou@163.com

2、 承担评价工作的环评机构名称及联系方式

环评单位: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地 址:厦门市湖里区云顶中路2777号市政大厦24楼

联系人:吴工电话:0592-5518155传真:0592-3761936

Email:huanansuo@126.com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综合大楼暨院区综合改造工程

(2)建设单位: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3)地理位置:本工程选址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北临办公、科研教学楼,西临社会停车楼及门诊大楼,东临白鹿路,南临5号病房楼。

(4)工程内容:本次新建建筑为内科综合大楼和门诊医技综合楼,分两期建设。

一期工程为内科病房大楼,总建筑面积60870m2,设置床位1100张,地上建筑面积50000m2,地下建筑面积10870m2,停车位150辆。建设周期为30个月,从2013年12月开始项目的立项审批,预计到2016年6月项目完成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

二期工程为门诊医技综合楼,总建筑面积49130m2(含门卫连廊等),地上建筑面积22130m2,地下建筑面积25000m2,停车位350辆。建设周期为27个月,从2016年6月开始项目的筹备工作,预计到2019年3月项目完成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

工程总投资为60824.27万元,环保投资约700万元,占总投资的1.2%。

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2.1声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监测结果,项目所有监测点位昼夜监测值除第一医院北侧边界夜间超标外,其他监测点位现状昼夜声环境质量均能满足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2类标准,临镇海路一侧昼间声环境质量能满足GB3096-2008中4a类标准,夜间由于车辆较多存在超标现象,项目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2.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2012年厦门市环境质量公报》,2012年厦门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水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100%,空气中首要污染物仍为可吸入颗粒物,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氮浓度无明显变化,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有所下降。全市酸雨发生率略有上升,降水总离子浓度基本不变。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优的天数为176天,同比增加52天,优级率为48.1%。空气中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分别有184、6天。

主要污染物变化 三种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值分别为0.021mg/m3、0.046mg/m3、0.056mg/m3,均可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SO2、PM10浓度同比有所下降,NO2浓度基本保持不变。

各监测点位空气质量现状 鼓浪屿PM10浓度最低,空气质量最好;海沧SO2 与NO2浓度居全市最高,空气质量最差。洪文SO2浓度最低,同安NO2浓度最低,同安PM10浓度最高。

细颗粒物PM2.5污染水平 3月份开展PM2.5监测,市区污染物浓度年均值为0.038mg/m3。

酸雨 酸雨发生率为92.6%,同比略有上升。全市降水pH范围为3.58~6.54,pH加权平均值为4.60,降水总离子浓度平均值为218µeq/L,同比基本不变。离子中以硫酸盐的浓度最高,其次为硝酸盐,二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7.9%, 15.0%,同比硝酸盐所占比例有所上升。

2.3水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2012年厦门市环境质量公报》,2012年厦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海域水质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与活性磷酸盐。

集中式饮用水源 三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北溪引水、石兜-坂头水库和汀溪水库水质符合Ⅲ类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地表水 杏林湾水质为Ⅴ类,重度富营养。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水体污染程度同比持平。湖边水库水质为Ⅳ类,轻度富营养。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同比有所加重。

近岸海域 水体一、二类海水水质类别比例仅占4.5%,三、四类海水水质类别为11.1%,其余均为劣四类海水。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无机氮与活性磷酸盐。除无机氮与活性磷酸盐外,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石油类、重金属等指标基本符合一、二类海水标准。西海域嵩屿-鼓浪屿测点水质中有机物(六六六、滴滴涕、马拉硫磷、甲基对硫磷、苯并(a)芘)指标均未检出。沉积物中有机碳、镍、汞、镉、铅、砷等9项指标浓度值均符合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一、二类标准。

2.4生态环境现状

本次改造工程位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基地现有3号病房楼一栋,工人活动楼一栋。目前项目一期用地已拆迁完毕,已平整。项目评价范围内植被覆盖率较低,主要植被有榕树及周边城市绿化带。用地及周边未发现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植物种类和珍稀物种、野生动物及珍稀野生动物,项目周边生态环境现状一般。

三、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本项目每期工程平均每天施工人数100人计算。施工期间的环境污染因素主要为废水、扬尘、固体废物、噪声及废弃建筑装饰材料等。项目施工期废水包括生活污水和建筑施工废水,建筑施工废水大部分经沉淀部分回用或用于晴天洒水抑尘等,少部分经沉淀后排入市政管网;含油废水经隔油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一起经化粪池处理后接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当尘粒大于250μm时,施工扬尘主要影响范围在扬尘点下风向近距离范围内,由于粒径和含水率有关,因此,通过采取减少露天堆放和保证一定的含水率及减少裸露地面等措施,施工起尘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施工固体废物集中收集,有用建筑材料进行资源回收利用,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交环卫部门统一处理;装修期间产生的废油漆桶属危险废物(HW12),应统一收集交由有资质的专业部门处置,则施工期固体废物对环境影响较小。

施工机械噪声较高,在相距50m之外,基本均可以达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低于昼间70dB的限值。昼间对90m范围内的敏感目标有一定影响,夜间影响效果更为显著,禁止夜间进行高噪声施工作业。目前项目周边200m范围内敏感目标为项目园区现有工程、东侧约30m的虎溪社区、西北侧的35m的镇海社区、南侧约55m的厦门第二离职干休所、西侧约120m的厦门双十中学以及北侧约140m的仁安社区,施工过程中应重视并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采取相应的缓减措施和尽量避免或减少夜间施工,则对周边敏感目标的影响不大。

四、运营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4.1水环境影响

根据工程分析,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废水包括生活污水在内的医疗废水,其产生量为524.7t/d,即年产生医疗废水量约为191522t。建设单位拟委托专业水处理公司设计废水处理工艺,本项目医疗废水拟采用二级生化+消毒工艺进行处理,设计的污水处理能力为600t/d,经类比分析,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废水能符合GB18466-2005《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表2中预处理排放限值标准。

筼筜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为30万m3/d,实际处理量为25.35万m3/d,具有较大的纳污能力。项目污水最大排放量为524.7m3/d,占筼筜污水处理厂剩余处理容量的1%,筼筜污水处理厂仍具有接纳本项目废水的容量。

4.2声环境影响

项目运营期,主要是本身噪声源的影响,发电机组、水泵、冷却塔在经墙体隔声、墙面吸声,并经距离衰减后,其噪声衰减较快,昼间距离10m、夜间30m以外即可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区标准(昼间≤60dB(A)、夜间≤50dB(A)),对周边声环境影响不大。

4.3大气环境影响

项目主要从事医疗活动,运营期大气污染源主要是机动车尾气、污水处理站恶臭废气、食堂油烟、备用柴油发电机废气等。

备用发电机房排放废气中大气污染物浓度很低,产生的烟气经排烟井直通屋顶排放,对周围环境空气影响甚小。

食堂油烟废气通过净化后由专用烟道排出,食堂油烟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根据《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为防止病毒从医院水处理构筑物表面挥发到大气中而造成病毒的二次传播污染,应将水处理池加盖板密封起来,盖板上预留进、出气口,把处于自由扩散状态的气体组织起来。组织气体进入管道定向流动到生物除臭装置中,经管道引至屋顶排放。本工程污水处理站为地埋式,并增设一套废气收集和除臭装置。

建议建设单位将污水处理设施采用地埋式设计,地面构筑物应加盖处理;种植绿化,形成隔离带,并将恶臭气体引至屋顶排放(排放高度大于15m),则污水处理站废气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4.4固体废物影响

项目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清运,送至当地垃圾填埋场处置;项目投入运营后,医疗垃圾按分类包装后暂存在医疗垃圾暂存间,日产日清,由厦门绿洲环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派人及时清运处置。污水处理站污泥为危险固废,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以及监督管理等活动应严格遵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各类固废在按规范进行处置后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4.5地下水环境影响

本工程为医院建设项目,用水为市政自来水,不取用地下水。根据工程所处区域的地质情况,项目可能对下水造成污染的途径主要有:化粪池、污水处理站、危险废物暂存间等污水下渗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

为避免发生渗漏,医院污水处理站、化粪池四周壁均用砖砌再用水泥硬化防渗;危险废物暂存间密闭防雨,地面采取粘土铺底,再在上层铺设水泥进行硬化。采取治理措施后重点污染区各单元防渗层渗透系数≤10-10cm/s。

4.6外环境影响

项目投入使用后,北侧镇海路交通噪声对项目临路一侧产生一定的影响,夜间噪声值超过《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4a类标准。因医院的门急诊大楼及病房楼靠南侧布置,则镇海路交通噪声对医院门急诊、病房楼的影响较小。

五、环境保护措施

5.1水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废水经沉淀池澄清后可循环使用或用于场地及道路洒水,不外排;施工人员可租住附近,不在施工场地及附近搭盖工棚,生活污水进入居住地排水系统,对周围地表水体影响很小。

运营期项目产生的废水(采用二级生化处理+消毒工艺进行处理,经处理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中的预处理排放标准要求后,并入附近污水管网排入筼筜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5.2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配置施工围挡;对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施工作业和场所,应当采取洒水、喷淋、隔离、覆盖等有效的防尘措施;使用环保型装修材料等。

运营期:项目建成后,将对污水处理站采取有效的封闭和脱臭处理。同时加强污水处理站的运行操作管理,防止恶臭气体形成。经浓缩、无害化处理后的污泥要及时外运。为防止病毒从医院水处理构筑物表面挥发到大气中而造成病毒的二次传播污染,应将水处理池加盖板密封起来,盖板上预留进、出气口,把处于自由扩散状态的气体组织起来。组织气体进入管道定向流动到生物除臭装置中,经管道引至屋顶排放。按照这一要求,本工程污水处理站为地埋式,并增设一套废气收集和除臭装置,将废气引至屋顶排放,排放高度大于15m。

5.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① 从声源上控制噪声,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选用先进工艺和低噪声设备;

② 对高噪声机械设备设置隔音设施,施工场点尽量远离周围敏感目标布置,施工区边界设置隔声屏障;

③ 施工车辆途经沿线敏感路段时应限制行车速度,夜间严禁鸣笛;

④ 合理安排组织施工时间,尽量避免在午间、夜间居民休息时间内施工,中高考期间严禁施工。

2、运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建设单位应严格控制地块内水泵等配套设备的噪声污染,在设备选型时优先选择先进可靠的低噪声设备,并对噪声较大的设备采到隔音消声减振等措施。项目安装的水泵、风机等产生噪声的设备应远离周边敏感目标,并应采取综合降噪措施。

5.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生活垃圾应交由环卫部门,及时清运至当地垃圾填埋场处置;对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控制技术规范》进行分类收集,由厦门绿洲环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派人及时清运处置,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污水处理站污泥为危险固废,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总之,环境卫生管理要实行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循环经济原则。

六、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

6.1产业政策

本工程为综合医院建设,对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9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项目属于鼓励类中的“三十六、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服务业”之“29.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因此,项目建设符合当前国家产业政策。

6.2选址合理性

项目选址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属医疗卫生用地,项目选址符合厦门市总体规划和土地使用功能,总体平面布局合理,项目区基础设施规划合理、切合实际,能够满足其性质和功能要求;区域环境质量良好,选址可行。

6.3清洁生产

本项目能从清洁生产和节能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使用节能和清洁的建筑材料,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建设单位还应在施工期、运营期全面实施清洁生产。

七、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本项目年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必须控制在191522t/a,排入城市污水厂前污染物年排放总量控制CODcr11.49t/a、氨氮3.83t/a。

根据《主要水污染物总量分配指导意见》(环发[2006]189号),废水排入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或其它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排污单位,对其分配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不计入区域总量控制指标中,本项目产生污水将全部纳入污水处理厂,因此,对污水产生量及废水中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控制,但不另外申请总量控制指标,总量控制指标由污水处理厂统一调配。

八、评价总结论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综合大楼暨院区综合改造工程选址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符合厦门市总体规划和土地使用功能;符合国家当前产业政策。项目的主要环境影响为施工期的扬尘、噪声、固废等的影响,运营期医疗废水、配套设备产生的噪声、医疗固废等的影响。项目的建设对提高改善居民医疗卫生条件,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建设单位只要认真落实本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就可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因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综合大楼暨院区综合改造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上一条: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综合大楼暨院区综合改造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公众参与信息公示

下一条: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综合大楼暨院区综合改造工程环评信息一次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