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患者的故事
急诊部 吴杨玲
有一种职业,上了班就不知道几点能下班,因为充满了变数!有人说这里是“菜市场”,又脏又乱;也有人说这里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不时响起的120救护车的警报就是他们上战场的命令。这里有一群与时间抢生命的人,一群“女汉子”,每天奋斗在生死攸关的最前沿,这就是急诊科!
晨会时间,听着夜班护士的交班:18床,股骨骨折的患者,120送入急诊......至今未联系上家属,汇报总值班后经绿色通道收入留观病房......我瞬间明白,哎,又来了一个没人要的三无患者!
见到老人时,他脸色苍白,面容痛苦,不时发出呻吟,全身衣服污秽,由于大小便失禁,身上发出阵阵臭味。而且这还是个脾气极度倔强的老人,不仅不配合翻身、擦洗,还拒绝提供其一切身份信息,甚至还谩骂医生、护士。医院已按常规为老人开启绿色通道,一切以救治为先,所有费用由医院垫付。
繁琐的基础护理落在了我们护士姐妹身上。繁重的治疗护理之外,还要特别照顾老人的起居饮食,定时翻身、拍背、擦洗,同时还要严密观察老人的心理情况。老人平时很少主动说话,只要一问到家人联系情况,他的情绪就变得异常激动,会对着我们发脾气,有时还会砸东西。每天早交班后和下班前,我都会到病房与老人拉拉家常,帮助他做做肢体功能锻炼。渐渐地,老人的态度也由不配合变为不好意思,由不好意思变为合作。他断断续续告诉我们,他是五保户,无儿无女,亲戚也很少走动,平时都是居委会定期上门照顾。通过居委会,我们联系上了老人的亲戚,可情况并不乐观,亲戚们表示负担很重,没有能力照顾他,接下来便是久久无人接听的电话......饱经风霜的老人从我欲言又止的脸上读懂了一切。从老人眼中,我看到了无奈与悲凉。
一眨眼,一个多月过去了。同样是一个繁忙的早上,护士告诉我,18床老人一直嚷嚷着要找我。我看到的老人情绪低落,双眼通红。老人用粗糙的手紧紧握着我的手,哽噎地、近乎央求地说:“护士长,你们那么忙,还每天花大量时间照顾我,我真的很感激!我现在基本能自己活动了,我害怕,我想回家,你送我回家吧!”说完,老泪纵横……老无所依的痛楚化作泪水,流进在场每个人的心里。我不敢直视老人悲伤无助的眼神,心却开始抽搐:“我再帮您联系家属,好吗?”我知道,这时所有的安慰都是苍白无力的!从那天起,老人开始话少了,不加掩饰的失望,眼睛老是盯着窗外瞧,似乎在期盼着什么……

唯信任和理解不可辜负!这刺激着我们急诊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是谁说医院是个只管治病,而冷酷无情的地方?是谁说人与人之间只有冷漠,没有人情味?我们要用满腔的热忱,用柔弱的肩膀扛起自己对社会、对患者的责任!让关爱的阳光照到老人及每位患者的心里。
经过院领导与居委会积极协调,老人被安全送回他所谓的“家”,由他的外甥照顾。后来又住进了社区养老院,安度晚年。我的一颗心也终于踏实下来。
每天我们都在接诊不同的病人,我们总在重复着我们的忧伤和快乐,每天有很多人从这里健康的走出去,也有很多生命在这里划上句号,但是弥散在我们急诊病房里的温情,却一直没有改变过……
“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美国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时常回荡在我的脑海里。医学是爱的产物,人类心底的善良是医学的根本!其实,温暖来自外界,更来自每个人内心。如果人人都献出爱,世界就不会有冰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