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生产4个月后突发白血病 弟弟捐髓救姐半相合移植成功

发布日期:2012-07-18     点击数:

7月13日,在骨髓移植2个半月后,白血病患者小蔡健康出院。这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首次亲人间“半相合”骨髓移植成功,这项技术的突破,预示着今后白血病患者都有可能通过父母、兄弟姐妹的骨髓进行“半相合”移植,延续生命。

漳州打工妹 刚生完孩子就得白血病

小蔡是漳州人,在厦门打工。去年9月,刚升级当妈妈4个月的小蔡突然发现身上有许多出血点,同时脸色苍白,全身乏力。到医院一查,白细胞值高于正常人的3倍,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去年9月20日,26岁的小蔡住进了第一医院血液科。

据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樊亚群介绍,对于高危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只有合理的化疗及进行骨髓移植才有治愈可能。小蔡有个小她2岁的亲弟弟,经过配型,两人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仅有四个基因位点相合(HLA共有6个位点),且两人血型也不同。这种情况属于“半相合”,移植后发生排斥的风险较大,术后感染、并发症多,对医生和护理的要求也更高。

手术分两次进行 弟弟骨髓在姐姐体内发芽

此前第一医院并未做过“半相合”骨髓移植术,但考虑到病情紧迫,等待“全相合”的骨髓捐献者又是一个遥遥无期的过程,医院决定挑战高难度手术。

今年4月26日和27日,弟弟健康的骨髓和外周造血干细胞分两次流入小蔡的身体,因治疗方案周到全面,小蔡仅发生轻微的皮肤排异现象,移植手术非常成功。术后不久,弟弟的骨髓就在小蔡的身体里生根发芽了,小蔡的血型也从原来的A型转变成弟弟的B型,她的血色素、白细胞、血小板全部恢复到正常水平。

7月13日,小蔡康复出院,全部花费不到30万元。

独生子女患病 可向父母借骨髓

据介绍,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最佳方法,但其前提是要找到HLA完全匹配的骨髓捐献者,这种可能性在同胞手足间的几率为25%左右,在无血缘关系人群中的几率仅为十万分之一。而父母与子女间的HLA多数都是半相合,因此,掌握了“半相合”的移植技术后,白血病患者生存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小蔡这例手术的成功,将改变白血病患者依赖中华骨髓库寻找“全相合”骨髓的现状,更多的白血病患者有望在亲属中就能找到合适的骨髓。

记者手记

她们互相感动

很少有病人不想出院。小蔡出院的原计划更早些,但她硬是“赖”到了13日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从去年9月20日至今,从一个幸福的新妈妈到白血病患者,年轻的小蔡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出院时,她哽咽地说:“骆宜茗医生就像姐姐。”有一次,骆医生早上7点不到就来看她,小蔡觉得很奇怪,骆医生解释说:“今天上午要看门诊,一会就没空了,先来看看你。”还有一次骆医生从北京出差回来,下飞机后第一件事不是给家人报平安,而是给小蔡打电话。听着电话那端的骆医生气喘吁吁地走在路上,小蔡说她边应答边流泪。

骆医生为什么对小蔡这么好?骆宜茗说:“我在她和家人身上看到生命的力量。”确诊后,医院想首先在亲属间进行配型,小蔡的弟弟连眼睛都没眨一下,卷起袖子就要验血。治病要钱,小蔡的丈夫不声不响就把老家的房子卖了,还把工作辞掉专心照顾小蔡。每天晚上,等小蔡睡了再接些兼职赚钱。而小蔡经历了7次化疗仍乐观开朗。小蔡经常说:“我的宝宝不能没有妈妈,无论如何,我要活下去。”骆医生说,这些东西感动了她,让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治好小蔡!

在工作生活中,医患关系紧张的事例不绝于耳,而在小蔡的故事中,医患结成同盟,互相打气,互相鼓励,最终赶走了病魔。前几天,记者采访174医院神经中心主任姚一,他刚为一个4个月的婴儿切除半边大脑,以治疗灾害性儿童癫痫。手术成功后,姚一和同事们一起喝了顿酒庆祝。姚一与婴儿的家人素不相识,但这不妨碍他为孩子重获健康欣慰,为自己的医术再上新台阶兴奋。

今年,市卫生局为改善医患关系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呼吁医护人员给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先有仁心再有仁术,为治愈病患,挑战一个个医学难关,我想每一位医生都可以是患者心目中的英雄。

上一条:老太心力衰竭一年瘦12公斤

下一条:百岁老人冒死手术椎间盘 目前已能下地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