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为患者“量身定做”治疗方案

发布日期:2012-06-12     点击数:

市第一医院紧跟国际潮流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提高疗效

许多市民有这样一种感受,这种病到底要先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为什么不同医院、不同医生的说法都不一样,甚至大相径庭,这往往让他们陷入选择的两难。其实,让病人来选择治疗方案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他们本身就处于专业上的弱势,很难做出合理化的选择。

近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立了胃肠道肿瘤、乳腺癌、多发伤急救、肝胆疾病、甲状腺结节、胸痛、胰腺疾病等近10个多学科协作综合诊疗组,有望通过多个学科的联合诊疗,为病人寻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攻克更多的疑难杂症。

传统疗法“先入为主”有弊端

据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罗琪介绍,多学科协作综合诊疗组(MTD),通常指由来自两个以上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诊疗组,针对某一器官或系统疾病,通过定期、定时的会议,提出适合病人病情的、最适当的诊疗方案。

罗院长说,门诊中经常能碰到这样的病人,同样的症状奔走于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之间,得到的治疗方案五花八门,患者家属陷于焦虑和困惑中。这样的例子尤其在肿瘤病人身上更常见,比如乳腺癌的病人,外科医生可能觉得要先手术再放疗,化疗科医生又觉得化疗后手术效果会更好,患者及家属常常对治疗的选择无所适从。

罗院长认为,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源在于,在现行的医疗体制下,各科医生的治疗角度不同,治疗经验、医学知识背景也不一样,给予的治疗方案也就不尽相同。还有,在治疗过程中,通常采用“先入为主”的单一治疗手段,这样可能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甚至会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

多学科协作综合诊疗“一箭多雕”

“多学科协作攻克医学疑难杂症是目前医学发展的趋势。”罗院长表示。随着现代医学进步和药物、技术手段的增多,医生的专业越来越细分。这一方面提高了专业医疗水平,同时也可能因其知识领域的限制给患者治疗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形成错误决策。

据介绍,第一医院的多学科协作综合诊疗组至少包括三大类学科,治疗学(如外科学、内科学、肿瘤学和姑息治疗学等),诊断学(如影像学、病理学等),其他相关学科(护理学、心理学、康复指导学等),前者相对固定,必须定期定时参加诊疗组的会议。

疾病有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个体,涉及多个专业的问题。对于一个疑难病例,病人有时需要转诊多个科室,多学科协作综合诊疗组能一次性解决病人的复杂问题,缩短了诊疗时间;对于医务人员,它也能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罗琪院长说:“临床医生都很忙,除了专业方面的知识,很难再抽出时间学习其它专科知识,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更多地听取其它专业医生的意见,也不失为一种学习的好办法。”

另一方面,一个疑难的病例治疗前,通过这个平台,各路专家各抒己见,最终汇总出一个最契合患者自身情况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不仅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也能减轻经济负担。

病人可主动提出多学科综合诊疗

去年10月份,一位40岁的中年男子因颈部发现一肿物前往医院就诊。他先后就诊于肿瘤科、五官科、普外科等相关科室,做过头颈部B超、CT、鼻咽镜等检查,但是都不能明确诊断。病人及家属心里比较焦虑,住院准备手术切除肿物再做病理分析。手术前他听说,第一医院有开展多学科协作综合诊疗,就转到第一医院,请主治医生将他的病例提交诊疗组。经过第一医院多学科专家的会诊,最终达成共识,病人是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不适合手术治疗。于是病人转到了放射治疗科接受放疗。几次治疗后,颈部肿物明显缩小。由于多学科的综合诊疗,病人少挨了一刀。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种治疗模式其实就是会诊,其实不然,除了对病人进行多学科会诊,提出统一的诊疗意见外,诊疗组还会对整个医疗过程进行全程的指导,并且要求治疗组要将治疗过程中的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截止目前,第一医院已经有20多例疑难病例,通过多学科协作综合诊疗的平台获得很好的诊疗效果。医院规定,每个诊疗组一个月至少要活动一次,内容包括专业的最新进展、业务技术培训和疑难病例讨论。

罗琪院长说,目前第一医院成立了近10个诊疗组,他们会把临床中遇到的一些疑难病例拿出来讨论,为病人制定全方位、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病人也可以根据需要向主治医师提出多学科协作诊疗的要求。

上一条:我院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陈焕章教您防治高血压

下一条:我院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陈焕章教您防治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