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本报读者健康顾问第一医院杨叔禹教授和陈庆福副主任医师亲临本报接听热线并忠告读者:一旦发现自己或家人患有糖尿病,应尽快找专科医生进行评估,制定全面治疗方案,切莫随意乱吃。
【核心提示】
11月14日,星期五。这一天,对厦门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个备感温暖的日子:这一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市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在中山公园南门广场举办了大型义诊,多位专家到现场为患者答疑解惑;这一天,由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借鉴新加坡经验在国内首创的“糖尿病一站式门诊”宣布正式运行,患者再也不用为挂号、化验而奔波,也不用愁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医生看病,在这里,营养师、糖尿病教育护士、心理医生一应俱全,糖尿病患者可以得到最方便、最舒适的全面照顾;这一天,本报健康热线异常火爆,从上午9时至11时,有20多位读者有幸打通热线,得到了著名糖尿病专家、市第一医院院长杨叔禹教授和内分泌专家陈庆福副主任医师的亲切指点,一解心中疑惑。
有什么好办法能彻底根治糖尿病?
郭先生:我去年体检时查出空腹血糖偏高,今年被诊断为糖尿病。听说糖尿病会引发多种疾病,我很怕。我听人介绍服用过拜糖平和瑞易宁,最近又花数万元装了一个胰岛素泵,不知这样能不能彻底根治此病?
医生:糖尿病是一种糖、脂、蛋白质代谢紊乱的慢性病,也是一种基因病。主要表现为人体血液中糖分含量居高不下从而引起多饮、多食、多尿、乏力等症状,控制不好将引发人体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病变,进而引发高血压、心脏病、肾病、脑中风、失明、双足溃烂等并发症,但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被充分了解,目前的医疗水平只能控制不能根治。
目前我国糖尿病人已超过5000万,遗憾的是,不少患者都缺少规范治疗。殊不知,糖尿病治不达标比不治更危险。其实,仅凭一两次的空腹血糖偏高并不能确诊为糖尿病,还要根据餐后血糖、血压、血脂、心血管功能、肝脏及肾脏功能水平综合评估,建议您尽快到医院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一个全面治疗方案,别再自己随意乱用药了。
糖尿病患者能吃地瓜稀饭吗?
刘先生:我今年56岁,很胖,两年前发现患了糖尿病,一直吃药控制,现在空腹血糖为6mmol/L,不知能否吃地瓜稀饭之类的食物?另外请教专家,光吃菜、不吃饭是否利于控制血糖?
医生:其实正常人吃的水果、蔬菜糖尿病人都可以吃,但一定要控制好量。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原则是“总量控制,灵活选择,均衡饮食”。就是指在控制热量的前提下,患者可根据自身的饮食习惯、食物供应及经济情况自由选择各种食物。含糖量高的食物尽量不吃或少吃,地瓜稀饭易致血糖升高,您可少吃一点或蒸地瓜干饭吃。
不少人以为,“光吃菜、不吃饭”就能减肥,事实与之相反,饭少吃了,菜吃多了,菜肴中的油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很高,甚至还可能超过米饭中淀粉的热量,导致热量超标,更容易得糖尿病。
糖尿病靠运动能控制吗?
林先生:我体形偏瘦,6年前体检时就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我现在空腹血糖为7.33mmol/L,餐后4小时为10.6mmol/L,如果我多运动,不用药物治疗可以吗?
医生: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是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目前,糖尿病的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治疗,被称为治疗糖尿病的三驾马车。
适量的运动可降低血糖,使胰岛细胞负担减轻,但单纯依靠运动锻炼控制血糖很难奏效,而长期高血糖会引起并发症及其他疾病。您现在应到医院查一下糖化血糖蛋白,在医生指导下用一些降糖药物。
需要提醒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能进行运动锻炼,而且每一位糖尿病的患者适宜哪种形式的锻炼,锻炼的时间多长,什么时候进行,强度控制在多大等问题,均应听从专业糖尿病医师的指导,不要自作主张。
注射胰岛素后还能改用口服药吗?
徐先生:我患糖尿病有七八年了,一直靠吃药控制,最近发现血糖控制不理想,病友建议我打胰岛素,但我又担心打胰岛素会形成依赖,请专家指点迷津。
医生:大部分口服降糖药主要是刺激体内分泌胰岛素,注射胰岛素则是补充体内胰岛素不足。长期吃降糖药会对肝脏和肾脏造成影响,而且会产生口服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建议您尽快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启动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传统的治疗方式是一种阶梯式治疗模式,从饮食运动治疗开始,继而口服降糖药物单药治疗,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如血糖不能够满意控制,开始联合用药,最后过渡到胰岛素治疗。这种按部就班的治疗模式必然使患者在接受胰岛素治疗之前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高血糖状态,即“葡萄糖毒性”,当不得不使用胰岛素治疗时,胰岛细胞功能已经丧失殆尽,这种情况的人以后就只能一直打胰岛素治疗了。而现代的观念为当发现糖尿病且血糖较高时,应尽早注射胰岛素,控制高血糖,降低葡萄糖毒性,让胰岛细胞得到充分休息、恢复,之后还可以改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糖尿病有哪些症状,如何能早期发现?
吴先生:听说现在糖尿病越来越年轻化,请教专家如何才能发现自己患上了糖尿病?
医生: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但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症状并不明显,特别是2型糖尿病,通常无显著症状,仅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时才被发现。但如有下列可疑信号,应进一步检查确定是否得了糖尿病。
(1)有反应性低血糖表现,在午饭前或晚饭前觉饥饿难忍、心悸、出汗、手颤、疲乏无力,进食后症状缓解。(2)皮肤瘙痒,尤其是妇女外阴瘙痒。(3)反复尿路、胆管、肺部、皮肤等感染者。(4)四肢末梢疼痛及麻木者。(5)结核病患者,对抗结核药物疗效不佳者。(6)体重减轻而找不到其他原因者。(7)年轻患者动脉硬化、冠心病和眼底病变。(8)口腔症状,如口干口渴、口腔粘膜瘀点、水肿、口内烧灼感、牙龈肿痛和牙齿松动。(9)40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者。(10)有分娩巨大胎儿(体重大于4000克)史者。(11)有多次流产、死胎、羊水过多和早产者。(12)儿童夜间遗尿者。(13)下肢溃疡或坏疽经久不愈者。
血糖总是上蹿下跳无法控制怎么办?
黄先生:我今年30多岁,有痛风病,不久前又发现得了糖尿病,但奇怪的是我的血糖总是忽高忽低,有时空腹血糖很低,但餐后2小时会突然生至18mmol/L,用口服药没效果,打胰岛素也控制不住,该怎么办呀?
医生:你患的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医学上称为“脆性糖尿病”。这种糖尿病治疗起来比较棘手,你最好能住院治疗,以便医生能随时监测,随时调整药物,最后选择出一个适合你的胰岛素。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最好能装一个胰岛素泵。
老母亲常头晕,是不是糖尿病并发症?
王女士:我妈妈70多岁,有糖尿病史10余年,一直用药物控制,最近她经常头晕,是不是得了糖尿病并发症?
医生:血糖控制不好,的确容易引起并发症,但你母亲头晕,却不一定是糖尿病并发症。低血糖、高血糖、颈椎病、脑萎缩、脑动脉硬化都可引起老年人头晕。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检测血糖、血压、血脂,血糖如口服药物控制效果不理想,最好改用注射胰岛素。
哥姐都患糖尿病,我是不是也悬呀?
杨小姐:我今年30岁,最近哥哥姐姐都检查出糖尿病,我是不是也很危险?我该怎样预防啊?
医生:与糖尿病患者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的确是受糖尿病威胁的高危人群,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非常容易发生糖尿病。
怎样才能使自己得糖尿病的危险降到最低水平呢?
国际上公认的预防糖尿病的措施就是至少要做到“四个点儿”,即“多学点儿,少吃点儿,勤动点儿,放松点儿”。
多学点儿就是要多增加自己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糖尿病防治方法的了解;少吃点儿就是减少每天的热量摄取,特别是避免大吃大喝,肥甘厚味,吸烟喝酒等等;勤动点儿就是增加自己的体力活动时间和运动量,避免肥胖的发生;放松点儿就是力求做到开朗、豁达、乐观、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劳累。
脑外伤后血糖增高是否得了糖尿病
刘先生:我前段时间因为车祸导致脑外伤,当时血糖增高,医生给我注射了胰岛素,现在血糖基本正常了,请问专家我是不是被撞出了糖尿病?以后要一直用药吗?
医生:你这是由于脑外伤引起的一过性血糖增高,也叫应激性血糖增高,一般随着病情好转,血糖会恢复正常,不用一直用药。
【专家名片】
杨叔禹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厦门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消渴病(糖尿病)学会主任委员、厦门市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主任委员,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的医、教、研工作20多年,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发表数十篇糖尿病论文,擅长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
陈庆福 内分泌专业副主任医师,现任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干部保健特诊科副主任,从事内分泌专业近20年,曾在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多次进修、学习,对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疾病、肥胖、痛风等内分泌代谢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专家门诊:每周四上午第一医院门诊四楼内分泌科。
(转自2008年11月16日《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