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办了建院80周年医院管理高峰论坛,论坛主题是“栉风沐雨,八十载守护健康;砥砺奋进,新时代再创辉煌”。短短两句话,写尽了“一院人”的情怀。
在厦门,老百姓对第一医院有一种独特的信赖感。这份信赖,缘于一代代“一院人”用精湛的医技和赤诚的信念,将“仁心仁术,至诚至善”镌刻在患者心头。
论坛现场,老中青三代“一院人”相聚,分享在第一医院工作的心路历程。论坛还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演讲,包括“医者的人文追求”“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医疗的理念和发展趋势”“现代医院的学科建设”等。这些演讲主题也体现了第一医院一贯的风格——既固守医者仁心的传统,又时刻求变,紧跟医学发展前沿。

▲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院80周年医院管理高峰论坛开幕式。

▲ 建院80周年医院管理高峰论坛上,医院管理者们对话交流,共论医院发展。

▲(新)现在的第一医院门诊不仅提供人工预约挂号结算服务,还提供各种自助服务,形成了以“全预约、全自助、全回访、全覆盖”为核心的特色医疗服务体系。

▲(旧)上世纪50年代的门诊楼。

▲ (新)蓬勃发展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旧)1937年5月1日,“福建省立医院”在福州吉祥山正式成立,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前身。
仁心仁术薪火相传
第一医院最打动患者的,是流淌在几代“一院人”血液里的“仁心仁术,至诚至善”理念。
以身试药 自己掏钱给贫困患者看病
建院之初,国家内忧外患,救死扶伤是“一院人”最朴素而迫切的愿望。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医疗条件简陋,药房主任商铮接到自制输液药物的任务,可是,制好的药剂输入病人体内,病人出现了发热症状。患者很理解,说“没关系,愿意继续尝试”,但商铮主任心里很过意不去,以后每次输液都先自己试针,确保没有不适反应再把本批次药液给患者使用。
当时的王志超老院长是外科专家,他关心体贴患者,贫困患者来找他看病,他要么特批免费,要么自己掏钱给他们看病,深受患者爱戴。1963年他去世时,百姓自发前来送行,队伍从第一医院排到了禾山火化点。
七十年代,医院X光室要开展支气管造影,杨为荫、蔡尤墨医生还有两位实习生,首先在对方身上互相插管操作,不断摸索经验,使得造影技术成功开展。
1990年大年初一深夜,医院接到出海抢救远洋货轮船员的紧急任务。内科陈炳煌医生、外科李汉成医生和护士长王光华毫不犹豫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立即携带药械出发,顶着狂风巨浪,在海上颠簸20多个小时终于到达货轮,将患者接回医院救治,患者最终转危为安。
代代传承 勇当开拓未来“火炬手”
自1937年建院以来,第一医院涌现出一大批厦门人至今仍感念不已的“白衣天使”。早期有郭炳煌、尤美祖、林文纪、蒋鼎新、杨贻道、陈林桢、张奕璋……他们奠定了厦门市内外科基础,也为福建省的医疗卫生事业进步做出了大量贡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又涌现了15位名医。现在,他们年逾花甲,大部分仍活跃在临床一线,努力把光和热奉献给每一位患者。
2014年以来,第一医院开始打造院士指导平台,推行“双主任制”,引进了一批集临床医疗和科研为一体的高水平人才,快速推动相关学科医教研全面发展,快速提升医疗质量。
如今,以15位名医为楷模,一大批学科带头人成为医院新领军人,众多中青年才俊也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医院的新生力量,他们是传承先辈精神,开拓医院新未来的“火炬手”。
勇攀医学技术高峰
“一院人”身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有时候,他们看起来十分谦逊,温文尔雅。有时候,他们又显得刚毅勇猛,尤其在攀登医学技术高峰的征途中,总是顽强地勇争“第一”。这股劲儿从建院初期就已融入“一院人”的灵魂。
艰苦条件下积极开展新诊疗技术
1941年前后,抗日战争时期,环境异常艰苦,第一医院外科已能进行肾脏切除等较复杂的手术,抢救伤员时开始应用输血等手段,均开我省先河。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内科开展肝脏穿刺术、心包穿刺术、小脑池穿刺术等当时较先进的技术;外科开展肺叶切除、输卵管结扎、腰椎间盘突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分离等一系列疑难手术。
20世纪70年代,时局动荡,第一医院并没有停滞发展,学科进一步细分,为以后发展为大型综合医院奠定了坚实基础。1972年,外科烧伤抢救小组首次采用异种皮覆盖创面的方法成功抢救13位特重烧伤患者,此项技术后来获得省政府科技成果奖。
在闽南区域乃至全国屡创“第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一医院步入快速发展轨道,高压氧舱、钴60治疗机、1250X光机等设备投入使用,承担着全市90%以上的急症抢救工作,开展了第一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根治法乐氏四联症、五联症,第一例经皮导管射频消融术、二尖瓣置换术、关节置换术,发现我国首例“波氏假性霉样真菌致肉芽肿”等。
进入21世纪,第一医院发展呈腾飞之势,拿下多个“第一”:2004年成功完成福建省首例亲属活体肝脏移植;2007年开展国内首例脑积水后巨颅畸形颅腔重建手术;2012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的三角吻合重建、全胃切除后食道空肠FETE、Overlap重建;2013年7月在省内率先开展胸腔镜3D肺癌根治手术;2014年完成省内首例院内患者心脏捐献的心脏移植手术;2014年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开展“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网拍式’完全后方重建术”;2015年“糖尿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获批为福建省重点实验室;2016年12月全省首例无需人工心肺机辅助的双肺移植手术获得成功……
牢记使命重责在肩
第一医院不仅医学发展勇争“第一”,承担社会责任也是冲锋在前。80年来,第一医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始终不变的是烙刻在每一代“一院人”内心深处的社会责任感。
不畏艰险 医疗支援永不停歇
成立之初,正值抗日战争期间,“一院人”积极参与群众、抗日战士和盟军伤员的收容救治;搬迁至厦门后,设立免费门诊与病床,以解决极贫困患者的医疗需求;新中国成立前夕,医务人员千方百计保护受伤、患病的革命者;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革命老区培训医疗人才队伍;1953年、1954年,派医师参加“国际医防服务队”,赴朝鲜前线支援;1979年至今,长期医疗援助塞内加尔、博茨瓦纳,长期派医务人员援助西藏米林县、新疆昌吉等。
应急保障 快速反应不负重托
21世纪,厦门国际声望进一步提升,时常举办各类大型活动,第一医院总是将医疗保障和救护任务当作重要使命,快速反应完成政府交给的任务。
2006年,第一医院成功抢救厦门大学三位院士,医疗技术水平及应急保障能力得到中央保健办及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2008年“5·12”汶川地震,第一医院派遣医护人员赴地震灾区救治伤病员,组建爱心病区收治灾区病人。2009年,医院作为厦门市唯一甲型H1N1流感定点治疗医院收治病人,入院病患均康复出院。2013年6月7日,BRT爆炸案发生20分钟内,医院组织调集多个科室的206名医务人员来院参与紧急救治工作。2016年9月,“莫兰蒂”台风重创厦门,“一院人”坚守岗位,不顾危险紧急驰援分院救治工作。全城交通几乎瘫痪时,医务人员突破重重障碍赶到医院参与诊疗工作。2017年9月厦门会晤盛大举行,第一医院又一次作为医疗保障中坚力量承担最重要的医疗保障任务。
一次次成功救治、圆满保障,充分说明当国家需要、当人民健康受到威胁、当紧急任务召唤时,第一医院是靠得住的臂膀,是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
改善服务创新管理
第一医院创建时,只有50张床位、87名员工,80年来历经12位院长呕心沥血,一代代“一院人”励精图治,如今共有3500张床位、4100余名员工,成为拥有2家内设专科医院、5家分院、6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医疗集群,门急诊量位居全省前列。医院拥有儿科、临床护理2个国家重点专科,7个学科跻身全国百强。先后有陈焕章、尤元璋、王占祥、杨叔禹、裴新亚、吴华、姜杰7人获得中国医师奖,拥有17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0余位中华医学会国家级各专业委员会委员专家。截至目前,第一医院共有2138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676名博士、硕士,斩获7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600多篇SCI论文。
医院发展速度如此之快、规模如此之大,对医院管理提出新的挑战。1995年第一医院以全省地市医院最高分晋升三级乙等综合医院,2007年2月以优异成绩晋升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5年起,第一医院积极与国际医疗标准接轨,陆续摘获两块颇具含金量的国际金字招牌——JCI国际学术医学中心和HIMSS EMRAM 七级,建立了国际高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信息化体系。
改善医疗服务也是医院管理创新的重要一环。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龙头医院,第一医院不断优化流程,在全国公立医院中率先实现全预约、全回访,并先行先试分级诊疗,建立糖友网、高友网,打造慢性病防治和健康管理新模式,颇受群众好评。

【院长心声】
在全国掀起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中,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逢建院80周年。第一医院能有今天的规模和成绩,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社会各界的支持,靠一代又一代“一院人”的艰苦努力。
光阴荏苒,80年弹指一挥间。在与民众携手共扼病痛的征途中,“一院人”担急难险重之责,攀高远崎岖之峰,谱就无数生命赞歌,以精湛的技艺、入微的服务,实践着“仁心仁术,至诚至善”的院训。
在党的十九大开辟的新征程中,第一医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砥砺奋进,攻坚克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矢志不渝地悉心守护百姓健康,为福建省南部医学中心建设、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姜杰
【历史沿革】
●1937年8月
在爱国华侨胡文虎捐资下,“福建省立医院”在福州吉祥山成立,即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前身
●1938年8月
内迁沙县
●1939年6月
再迁南平
●1946年
搬迁至厦门,接管厦门市立医院
●1947年1月
更名为“福建省立厦门医院”,是厦门唯一的公立医院
●1951年
更名为“厦门市立第一医院”
●1953年
从原厦禾路迁入现址上古街10号
●1962年
更名为“厦门市第一医院”
●1966年-1976年
在动荡中努力维持基本的医疗功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专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的引进
●1993年、1994年
先后成为福建医学院教学医院、福建中医学院教学医院,恢复教学和实习工作
●2002年5月
加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医院”牌子
●2010年4月
更名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03年-2008年
陆续接管杏林医院,市第二医院鼓浪屿院区,思明区医院,及鹭江、中华、厦港等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托管了翔安同民医院、市爱心护理院。建设马銮湾医院
●2015年
先后成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糖尿病医院
●2016年4月
正式启动互联网医院模式,为福建省首家
●2015年- 2017年
2015年9月,福建省首家通过国际JCI学术医学中心论证;2017年8月,福建省首家通过HIMSS EMRAM 七级评审,成为全国首家“双料”通过国际JCI认证和HIMSS七级评审的大型综合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