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险的战场 谱写“一院人”最动人的华章

我市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出院
从1月22日接诊厦门市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起,截至目前,厦门市累计报告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5例,41天内全部治愈出院,实现了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阶段性“双清零”、医务人员“零感染”,危重症患者100%治愈,无死亡病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护人员用心、用爱、用情守护每一位患者,使抗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3月18日,随着境外人员回国增多,境外输入病例陆续出现,定点救治医院医护人员重新披甲上阵,以更加充沛的精气神迎接新挑战,为守护百姓生命安全和健康继续奋斗。
从1月22日接诊厦门市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起,截至目前,厦门市累计报告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5例,41天内全部治愈出院,实现了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阶段性“双清零”、医务人员“零感染”,危重症患者100%治愈,无死亡病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护人员用心、用爱、用情守护每一位患者,使抗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3月18日,随着境外人员回国增多,境外输入病例陆续出现,定点救治医院医护人员重新披甲上阵,以更加充沛的精气神迎接新挑战,为守护百姓生命安全和健康继续奋斗。
疫不容辞,快速反应精准施策夺先机

1月22日,1例新冠疑似病例转至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院区隔离治疗,1月23日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这是我市首例确诊新冠肺炎病例。“真刀真枪”的战疫在定点救治医院正式打响。
在此之前,第一医院早已提前预判、未雨绸缪。1月15日,在市卫健委参加国家卫健委防控培训会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王占祥敏锐地意识到,接下来必有一场硬仗,作为战疫主战场,一定不能打无准备之仗。他坚持“工作不过夜”,连夜召开会议部署工作,制定防控方案,成立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工作小组、肺炎诊疗专家组,人员一一到位,责任落实到人;对疫情监测、预检分诊、应急处置、医疗救治、人员培训、物资储备等做了全面部署,全院动员全面防控。紧接着,紧急腾房收治、提前储备物资、抓紧全院培训、及时应急演练……各项准备工作科学有序推进,一个“快”字,让医院在与新冠病毒的斗争中抢占了先机。
2月4日,厦门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领导班子组建当日,身为领头羊,王占祥立即召开紧急工作部署会,次日制定完善了21项制度,精准施策,各项防治相关规章制度迅速得到落实,专家会诊机制、患者查房机制等迅速高效运转起来,形成了“四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协调)的共同战疫新格局。
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市卫健委的指导下,定点救治医院基建提速,全院紧急行动,4天完成一层负压病房改造,5天完成两层负压病房改造,2月4日,32间负压病房提前交付使用,大大提升了后续患者接诊能力。第一医院的“超快反应”还体现在诊疗工作的方方面面:1周改造完成PCR实验室,为快速诊断打下良好基础;4小时腾出200余张床位,为接收全市确诊和疑似患者做足充分准备……
第一医院科学统筹医疗资源,从总院调派精兵强将入驻杏林院区,为定点救治医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物资保障。定点医院收治的确诊和疑似病例中,有危重症患者、肿瘤患者,也有孕妇、幼儿,第一医院充分发挥三甲综合医院优势,通过多学科专家会诊制度,与定点医院及全市其他医院医务人员携手救治患者。
疫往无前,坚守一线日以继夜战病毒

ICU张民伟主任(左一)、感染科吴晓鹭副主任(右一)、呼吸科史永红主任(右二)一起应对重症挑战。
1月25日,时钟的指针刚过零点,迎来了庚子年的第一天。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院区肺科姚向阳主任,根本无暇去关注手机里的祝福短信。从除夕开始,他把家“安”在了定点医院,并设置了新的生物钟。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让姚向阳身心承受着巨大压力,每天的睡眠时长不足5小时。不过,在与爱人、儿子通话之后,看到患者情况逐步好转,所有的苦与累都神奇般地消失了。
另一位“以医院为家”的战友,是姚向阳的同事——杏林院区肺科副主任伍定辉。简单快速的方便面,成为他吃饭的首选。“伍医生,又来病人了!”“伍医生,病人出现状况!”用餐时,伍定辉就像消防员一样,随时待命。听到紧急任务,他马上起身,再回到办公室时,那半碗方便面早已凉了。
为了打赢这场硬仗,第一医院总院调派大批骨干力量支援杏林院区。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史永红身先士卒,全科第一个在请战书上签名。作为一位在呼吸道传染病防治方面经验颇丰的主任医师,他被任命为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每天奔波在防控疫情最前沿,总院、分院两头跑。定点医院快速成立重症医学科,由总院重症医学科张民伟主任负责,为危重症救治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感染科副主任吴晓鹭作为市级新冠医疗核心专家组成员及感染科组长,不仅要参加本院重症患者会诊,应邀对外院发热门诊的可疑患者提出诊疗意见;还不断关注疫情动态,与省内外同行讨论,提出防控建议。大年初二,经点将,吴主任作为首批“三剑客”专家之一进驻杏林院区。
接触病人最频繁,工作最琐碎、最繁重的是护士们。一位护士来回换输液液体,每天从治疗室到病房就要走上100多趟。年轻的护士们说起这次的经历,感受最深的是:护理新冠肺炎患者不同以往,对护理技术有特殊的要求,还要扮演很多角色——整理病历、安置病人、记录医嘱、发药、抽血、打针、测体温、量血氧饱和度,为重病人擦身、洗脸、喂饭、倒大小便,好言好语地哄着因生病闹脾气的病人……凡是为了病人,护士们能想到的都做了。由于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手套和护目镜,平时简单的动作都变得很难。“为一个病人输液,刚把针扎上,浑身的衣服就都被汗湿透了。我们的衣服每天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来回不知几遍。”
一次次,汗水模糊了护目镜;一次次,从死神手里夺回生命;一次次,隔着玻璃向外面比出胜利的手势……连续40多天,坚守在定点救治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披荆斩棘,用专业、敬业和担当,诠释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者初心。而这些医务工作者,他们其实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同样有着对疫病的担忧、对亲人的牵挂,但在危难中,党和人民一声召唤,他们义无反顾冲上了前线。是责任感,是使命感,是崇高的精神,在默默地激励着他们。
万无疫失,本地病例阶段性“双清零”

3月4日上午,在与新冠肺炎病毒搏斗了20多天后,64岁的宋阿姨走出了厦门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向朝夕守护的医护人员鞠躬道谢。宋阿姨迈出医院的这一步,意义非同寻常——包括她在内,35例确诊的本地新冠肺炎患者全部治愈,厦门在这一天,实现了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双清零”,危重症患者100%治愈,无死亡病例;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零感染”,一个不少地全部归队。35例患者治愈背后,是医护人员的坚守。
ICU是疫魔最为张狂的场所,这里收治的都是极其危重的病患。重症团队不负重托,严守生命最后一道防线,一次又一次击退了死神,将一位又一位重症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36岁的颜先生,1月22日确诊后成为厦门市收治的首例确诊患者,除夕夜当天病情由重症转向危重症。经过紧张有序的精准治疗和细致的护理,颜先生终于逐步好转,并于2月10日治愈出院。
一位67岁的危重症确诊患者,患有鼻咽癌,1月30日入院,随后病情恶化转入ICU,即使给予高流量氧疗,氧合指数仍低下。此时,按照诊疗常规,气管插管是首选的救治方式,可患者是肿瘤晚期放疗后患者,淋巴细胞非常低,免疫功能低下,气管插管一旦气道开放,可能会继发肺部细菌感染,插管使用的镇静剂还可能引起肌无力、谵妄等严重并发症。最终,重症团队打破常规为病人尝试无创呼吸机,病人氧合逐步改善。为了确认人机配合,重症团队在病人床边寸步不离守了3个小时。患者呼吸衰竭缓解了,可是,2月13日-18日,患者危险状况频出,乏力、食欲不振、一天七次腹泻、肝肾损害、气胸,难题纷至沓来,重症团队见招拆招,根据病情变化实时调整治疗方案。张民伟、姚向阳、徐颢、孙杰等组成的重症团队科学施治,闯过一道又一道关卡,严防死守病毒的入侵。终于,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气胸好转,肺张开,氧分压上升了,脱离无创呼吸机,能自己吃饭了。
这35位患者中,有6位尤为特殊——75岁的龚老先生和老伴、弟弟、弟媳、女儿、女婿一家六口先后确诊住进了定点医院隔离病房。一家六口中,龚老先生的病情最重,他本就患有房颤,入院后,医务人员予以抗病毒、增强免疫等治疗。然而,病情仍在发展,2月9日,CT检查显示,龚老先生的肺部病变加重。三四天后,氧饱合度下降到88-92,氧合指数掉到120,鼻导管给氧没办法维持,开始转向高流量氧疗。“徐颢医生一直密切观察我的病情,调整呼吸支持方式,在病情恶化时,就迅速从鼻导管给氧到高流量给氧,占了救治的先机。中医也动了不少脑筋,控制好我的腹泻问题。”龚老先生一再感谢医务人员。他说,他大学朋友都同他说,“庆幸你是在厦门,厦门医疗技术条件好,值得放心!”出院前,他还特意写了一首诗,“白衣天使美于仙,吉星长伴鹭岛边,不幸之中遇万幸,国威党恩永记心。”感谢白衣天使把生的希望给了他们,感谢党和政府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
一心夷疫,应对境外输入披甲再上阵
3月18日12时20分,一位32岁的山东籍英国伦敦大学艺术专业留学生,辗转从伦敦飞抵厦门,入境时主动向机场检疫人员说明有咳嗽等症状且发病前14天内在英国曾接触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厦门机场检疫人员联系120急救车将其送往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隔离治疗,3月19日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同日,一位由马尼拉飞抵厦门的30岁晋江籍男子也被确诊。定点救治医院的白衣战士们,来不及欣赏向往已久的鹭岛春光,便再度披甲上阵,毫不犹豫重归抗疫一线。
截至3月29日24时,厦门市累计报告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0例,战疫任务日趋繁重。为提升筛查速度,市定点救治医院进一步优化发热门诊处置流程,在接到市急救中心通知后5分钟内,后台就将病人的基本情况发送到发热门诊,2小时内完成挂号、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并开具血常规、胸部CT和核酸检测单,完成咽拭子采集和CT、血常规报告等工作。随后,医院再根据病人检测报告结果,启动院内专家会诊,最快4.5小时、平均5小时-小时内完成整个筛查流程。得益于防疫窗口前移以及发热门诊处置流程优化,将还未出现严重症状的境外输入患者筛查出来,目前确诊的境外输入病例大都为轻症患者,病情正在慢慢好转。
市定点救治医院还加大设备投入,新投入一台核酸检测PCR仪,能同时完成多个批次样本检测,可做到样本随来随做,最大速度减少标本滞留。厦门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副院长、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院区院长郑超说,此前PCR检测时间需要4小时-6小时,新增的仪器提升了检测速度,大大缩短了患者等待时间。
市定点救治医院向来注重医学人文关怀,及时疏导患者负面情绪。近期,院方进一步充实了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志愿者和安保人员力量配备,确保待排查人员入院后立刻有人对接、有人问诊。在救护车下车点到发热门诊入口设有帐篷座椅,发热门诊等待区提供了免费的矿泉水、纸巾、热水等。每位患者来到发热门诊,医护人员会为他们分发一份温馨提示,让他们了解接下来医院将要做什么,让他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更好地配合筛查。若患者出现焦虑状况,心理治疗师会第一时间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