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儿科学术研讨会在厦门举行

发布日期:2016-05-23     点击数:

5月20日,海峡两岸儿科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宾馆顺利举办。本次会议由福建省医学会、台湾儿科医学会、厦门市医学会联合主办,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承办,参会儿科医生近600名,参会人数破厦门地区儿科专业承办会议的历史记录。

上午八点会议开幕式准时启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姜杰教授、台湾儿科医学会主委(理事长)黄璟隆教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现任主委赵正言教授,福建省医学会阮孟源秘书长依次上台致辞。开幕式由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吴谨准主任主持。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现任主委赵正言教授、前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主任儿科呼吸学组组长申昆玲教授、台湾儿科医学会主委(理事长)黄璟隆教授、台湾儿童过敏气喘免疫暨风湿病医学会理事长叶国伟教授、台湾儿科医学会儿童急诊专业委员会主委夏绍轩教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急救学组组长钱素芸教授等海峡两岸知名的儿科专家学者莅会授课及交流。

据了解,这是继去年第20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与会代表7000余名)又一次儿科学术盛会,重点讨论了儿科危重症、儿科呼吸专业、新生儿及内分泌遗传代谢疾病的国内外最新理论及临床诊疗进展。本次会议首次启用了微互动互联网即时信息系统,所有专家学员在会场即可通过手机微信实时观看专家讲者幻灯片、会议信息、与专家互动等功能。

开幕式后由浙江省儿童医院的赵正言院长讲授最新成果儿童面部发育与遗传病特殊人脸识别研究进展,通过面部的特征的大数据进行计算机三维建模,实现计算机人脸自动识别分析判断儿童的先天性遗传病的临床诊断。

北京儿童医院的申昆玲院长就精准医学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精准医疗的定义:精准医疗是一个建立在了解个体基因、环境以及生活方式基础上的新兴疾病治疗和预防方法。介绍美国国家儿童健康系统的基因组计划及国内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基因研究计划:采用新一代的、创新的实验技术,以规模化的临床样本为基础,以基因组学信息和大数据为基石,根据病种的需要整合转录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免疫组学及代谢组学等信息,形成生物医学研究知识网络,抽提出各个疾病的多组学图谱。

台湾林口长庚医院黄璟隆院长介绍了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数十年几代儿科医生的长期随访追踪观察的大数据分析。

台湾儿科医学会原重症专业委员会主委谢凯生教授报告肆虐我国多年的危重症手足口病的台湾15年成功救治经验。

北京儿童医院钱素芸教授指出危重状态下有25~70%的患儿出现营养不良,营养支持是重症监护病房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能量预测方程来规划肠内或肠外营养。

重庆儿童医院的许峰教授讲授了重症感染的优化抗生素治疗。指出如何选择正确的药物、正确的时机、正确的剂量、正确的疗程以提高抗菌药物的精确治疗。

复旦儿科医院重症监护科主任陆国平教授讲解了关于严重感染时炎症指标的正确识别及应用。

台湾林口长庚儿童医院的叶国伟教授介绍了孕妇维生素D不足宝宝的过敏发生率增高,儿童哮喘在维生素缺乏的情况下病情容易加重,补充维生素D可提高患儿的抗哮喘药的治疗效果。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的杨运刚博士正从事相关领域的课题研究,彼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北京协和医院新生儿科主任王丹华博士生导师结合长期临床工作经验提出早产儿出院后如何进行规范的随访计划。

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主任、原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副组长梁黎教授系统介绍了青春期矮小症的药物治疗及国外最新研究动态。

北京儿童医院儿科支气管镜诊疗和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国内儿科纤支镜专业泰斗刘玺诚教授指出,虽然儿科纤支镜的发展较成人晚了15年,但目前国内儿科巳能开展小儿纤支镜的介入治疗,如热消融、电凝、冷冻、扩张等方案。

台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曹伯华主任介绍了极早早产儿的适宜血氧浓度,吸入一氧化氮治疗呼吸衰竭的建议及无创持续或间歇正压通气治疗的有效性比较。

厦门大学医学院基础部博士生导师、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学者、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转化医学中心主任李奇渊教授结合在本院儿科开展的危重症儿童免疫缺陷的基因检测介绍了基因大数据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常委吴谨准教授系统介绍了美国、加拿大儿童家庭机械通气治疗的成熟医疗系统。结合其在本院开展不久而国内尚未起步的儿童家庭机械通气病例治疗经验,指出国内儿童家庭机械通气治疗在国内开展需要医保的大力投入及政策支持。

上一条:全国第十届输血医学学术年会在厦门举办

下一条: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组织开展2016年城市节水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