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转运安置情况:
第一医院接到要收治35名灾区伤员的指令后,立即紧锣密鼓地准备转运安置工作,院长亲自任总指挥,分为火车站接车运送、院区转运、病区接诊救治三个环节,每个环节指定专人(分别由急诊部张自立主任、分院裴新亚院长、骨科芮钢主任)负责组织协调,并制定了转运安置组织指挥方案及应急预案。同时紧急培训36名救护转运引导员、10名车辆引导员,20名志愿者组成的担架队。在整个转运过程中,根据每个伤员的具体情况,做好从火车到救护车的交接、从救护车到院区、病区的交接。虽然第一医院这次救治伤员的地点选在岛外的杏林分院,但整个转运安置过程组织有序,有条不紊,当晚9:54即完成第一批5名伤员接收,紧接着第二批、第三批…到接收完最后一批从火车站转运过来的伤员时已是11:42。一院调动40名骨科专业医生,分成13个组,每组按三级医生负责制,配备了从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到住院医师的责任齐全的医疗组,分别负责2-3名伤员的诊治工作,保证了35名伤员都得到一对一的诊治。
一院事先已根据每个伤员的病情及实际情况,把病床安排好。伤员们一安置到病房,各组医生马上进行接诊、检查伤口、换药、更换石膏、首次病程记录,常规化验检查、开医嘱、大病历书写等等医疗程序,核对每个病人的诊断情况,补充诊断,发现问题现场请专家组会诊。35个病人的安置及问诊、入院处理在当晚12:00全部完成。大部分伤员病情相对稳定,不需急诊手术。对于有复合伤的病人,第一医院及时组织会诊治疗。当晚12:15,院领导与各组医生及专家组对所有伤员进行第一次大会诊,为每个伤员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1:30结束,接诊的医护人员一直忙到6月2日凌晨4:00多才休息,仅眯了3个来小时就又投入战斗,爱心病区的负责人骨科芮钢博士和护士长杨银玲连续两天奋战在病房里,都没回家。
二、 后续治疗措施:
转运圆满完成后,第一医院当即开始一对一的诊疗,由心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肾内科、神经外科、胸外科、康复科等各学科25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当晚对35个病人的接诊、问诊情况统一进行汇总,逐一排查。严格掌握诊疗原则,根据病情需要,由专家组集体讨论,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做大型检查。 如48岁的杨坤福,肋骨多发性骨折,同时伴有脾包膜下出血,没带片子过来,为明确诊断,连夜做CT检查,由胸外科、普外科、骨科联合现场会诊。71岁的杜进宝右胫骨下段骨折,医生检查发现他的心肺功能也不好,马上请第一医院大内科主任黄蕊茵会诊。
伤员中,病情较重的是脊柱骨折和骨盆骨折的。其中脊柱骨折的有7个,常规情况下,这类病人有大小便障碍,需进一步检查,经检查确实脊髓受到压迫,就需手术,如26岁的王合乾,第11和12胸椎及第1腰椎压缩性骨折,小便困难,下一步医院打算给他做手术;骨盆骨折的有4个,其中来自映秀镇的38岁的刘学芳右侧髂骨翼骨折,耻骨上下支骨折,骨盆环向上方移位,目前正在做骨牵引。35岁的罗晓华内外踝骨折,属陈旧性外伤,经拍片复查后要实施手术;44岁的董晓红左侧腓骨下端骨折,没有带片子,同时患骨筋膜室综合症,受伤时急诊做了切开减压手术,目前肌腱外露,部分肌肉坏死,电解质紊乱,左、右小腿多处骨折、神经损伤、皮肤坏死,目前正进行抗感染治疗,如感染不可逆,最坏的打算是截肢。该伤者目前心理状态也不好,医院正考虑在诊治的同时,加强心理疏导。从6月2日0:00开始,所有病人的检查都开始进行,截止到6月2日17:30,所有伤员检查全部完成,医院尽最大努力为川籍伤员开绿灯。目前,病情较重的患者,都做了特殊安排。
第一医院除了在治疗上为所有伤员尽心尽力外,还在生活上关心照顾这些远离家乡的四川同胞们,给他们擦澡、洗头发、剪指甲……很多伤员还不到一天就和可亲可爱的护士姐妹们混熟了。
第一医院为微笑姑娘杜晓琴过生日
从救护车被抱上轮椅,到最后安顿在病床上,晓琴的脸上一直带着自信而甜美的笑容,当负责她治疗的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李秀东副主任询问她的病情,给她检查时,她依旧微笑着说,我很好,没什么不舒服。她用笑容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一点也不象刚经历过一场劫难的伤者。
医院已经得知晓琴今天过生日,早就准备好一个10寸的大蛋糕和一套文具。当医生接诊的全部程序完成时,由杨叔禹院长、梁敬兴副书记和院工会代表等推着上写“祝晓琴早日康复”字样的生日蛋糕缓缓走向病床,大家齐唱生日快乐歌,杨院长代表医院祝晓琴生日快乐,早日养好伤,重返校园。晓琴洋溢着激动和幸福的脸上依然挂着灿烂的笑容,连声说:“谢谢!谢谢!”当记者问她这一天当中就过了二次生日,有什么感想时,她说自己做梦也没想到17岁的生日是这样过的,她一辈子都会记得2008年6月1日这一天。虽然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她还是有点想爸爸妈妈(家里的房子被震塌了,她的父母现在住在帐篷里),但比起那些失去亲人的老乡,她还是幸福的。她说虽然很多人在这场灾难中走了,很多人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但只要有人还活着,就有爱心存在,地震发生后的这些天,她所看到的、听到的、亲身感受到的……都是关爱,已经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似乎所有华丽的词汇在这些日子都失去了色彩,她最想说的也只能说的除了谢谢,还是谢谢,谢谢所有关心她的好心人。
年龄最小的二岁小朋友徐玉文
这批伤员中年龄最小的徐玉文小朋友仅二岁,她在被母亲抱出倒塌的房屋时压伤的,目前踝骨上有一个2x4cm的伤口还没有愈合,医生给她检查了伤口,因为受伤时间比较久,担心伤口出现感染,医生要给她做血象检查,做细菌培养。小玉文的妈妈刘芳也在这批伤员中,第一医院专门把这母女俩安排在二人间病房里,为他们开辟了家庭病床。小玉文似乎对装修得焕然一新的病房感到很陌生,一进来就哭闹不停,护士姐姐就和爸爸一起陪着她,想尽办法逗她,果冻、棒棒糖、漫画书…可小家伙就是不领情,最后有一位护士姐姐想到了冰激凌,这一招还真管用,一吃上冰激凌,小玉文就不哭闹了。6月2日,小玉文的心情特别好,看到穿着粉红色护士服的护士姐姐就叫阿姨好,还拿着“六一”礼物——一只长尾巴的海狸和护士阿姨藏猫猫呢……
为没家属的26岁的王合乾专门请川籍护工
这批伤员中唯一没家属的是26岁的王合乾,第一医院专门请川籍护工照顾她。
在护理方面,除了每床一对一配备35名护士之外,还有20余名护士自发参与转运的督导、联络工作。
三、病员对我院安置情况的感想
病房非常舒适,医院想得太周到了
非常感谢厦门市委市政府,医院很关心我们,统一安排食宿
对医院的安排非常满意
到这里感觉太好了
这里感觉很温馨
你们医院太热情了
这些天把你们辛苦了
没想到这里的环境比成都市医院还好
医院对我们太体贴了
病员王元碧家属上午9:36从四川打电话到我院:为我院昨日对他们的接待表示感谢。
好几位伤员打电话回家,用家乡话报平安,一个劲儿用四川话夸赞第一医院的医护人员们,说他们到了这里就像到了家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