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越写越小 当心帕金森氏病

发布日期:2011-04-20     点击数:

第一医院厦门市脑科中心内外科综合诊治帕金森更全面更专业

厦门市脑科中心专家正在为市民讲解帕金森氏病防治知识。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氏病日。帕金森氏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据悉,全球400万患者中有170万人在中国,中国65岁以上老人帕金森氏病的患病率为1.7%,青少年型帕金森氏病患者占患者总数的10%。

上周六,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市脑科中心举办帕金森氏病健康教育活动,脑科中心专家详细讲解帕金森氏病内外科治疗的最新进展,并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吸引了不少中老年人参加。据悉,厦门市脑科中心已组建了专门的帕金森氏病诊断治疗小组,集中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等多个学科的力量,给帕金森氏病患者提供全方位治疗。

手抖了七八年,大冬天扇扇子

脑起搏器手术助他恢复正常生活

在众多前来参加此次活动的市民中,61岁的马先生格外引人注目。2008年,他在第一医院做了脑起搏器手术,终于从帕金森氏病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现在,他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根本看不出罹患过帕金森氏病。

其实,马先生曾是一位“资深”患者。手术前,他患帕金森氏病已有七八年,身体成天抖个不停,手抖得尤其厉害,而且肌肉关节僵硬,连走动都困难。因为长时间抖动,他浑身燥热,大冬天还要扇扇子,晚上也睡不安稳,整个人十分痛苦。

2008年初,马先生在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了帕金森氏病的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他也是厦门第一位接受该疗法的患者。他的主诊医师、神经外科刘希尧副主任医师介绍说,脑深部电刺激疗法又称脑起搏器手术,简称“DBS”,就是在帕金森氏病患者颅内神经核内植入电极,通过电刺激器,把电信号发送到大脑,借助电脑微芯片控制器对脑部特定核团进行持续的电脉冲刺激,达到治疗因帕金森氏病导致的运动障碍,如僵硬、震颤、行动缓慢、步态不稳等,恢复自如活动和自理能力的目的。该手术只需在脑袋上开一个指甲盖大小的孔,是微创高精度手术,治愈率可达八九成。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在厦门率先开展DBS治疗后,目前已独立完成22例次的治疗,均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每年还有100多例来自于福建省内及周边省市的DBS术后患者,到第一医院进行神经程控调节,目前该院的DBS手术量和术后程控病人数全省最多。

刘希尧表示,DBS技术除了治疗帕金森氏病,国内还有医院用它来治疗强迫症、癫痫以及疼痛等疾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此外,国外还将该技术用于植物人的治疗,已有植物人治疗后成功苏醒。

早期靠药物,中期靠手术

拖到晚期则缺少有效治疗手段

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马琪林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帕金森氏病最好能够从早期开始诊治。一般来说,疾病早期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中期可以尝试DBS治疗,该技术对缓解震颤、僵直疗效确切;而一旦拖到晚期,治疗起来就很棘手了,而且效果欠佳。

马琪林告诉记者,厦门人的健康保健意识比较强,患者一旦发生手抖等症状,大多会主动找医生求治。不过,他提醒,手抖不一定就是帕金森氏病,像甲亢、某些药物等也可引起手抖,有的则是单纯的老年性震颤。

如何早期发现帕金森氏病呢?马琪林介绍,该病早期症状主要有:静止性震颤,通常单侧手指出现搓丸样的运动,然后会发展为同侧下肢和对侧肢体在静止时出现不自主的有节律颤抖;肌强直,感觉关节僵硬和肌肉发紧,出现表情呆板的“面具脸”;运动迟缓,系鞋带、扣扣子等精细动作做起来比以前缓慢,写字也变得困难,越写越小;姿势和步态异常,一开步身体就前倾,步伐小而走得快,不能及时停步,而且转身困难,站立时还会呈现特殊屈曲姿势等。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医生一般通过专科检查就能早期识别确诊。

40多岁就患上帕金森氏病

发病年轻化或因为基因突变

帕金森氏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多在60岁以后发病。近年来帕金森氏病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开始趋于年轻化。马琪林主任向记者透露,他接诊的最年轻的帕金森氏病患者仅40多岁,正是身强力壮的时候却不幸患病。

帕金森氏病的病因尚没有完全弄清楚。有研究表明,帕金森氏病与年龄老化、遗传、环境毒素(工农业污染、室内装修污染、手机、电脑辐射可能致病)的接触等综合因素有关,20%的患者因环境污染或受化学毒素侵蚀而“中招”。患帕金森氏病的青少年往往有家族遗传史,他们之所以会早发病,是因为基因突变,而不只是单纯缺乏多巴胺而导致脑组织被破坏。最近一项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知识分子患帕金森氏病的比例比其他人群要高。

据悉,第一医院厦门市脑科中心帕金森氏病治疗小组常规开展帕金森氏病的预防教育、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科学研究,能为患者提供全面的专业诊治服务。

上一条:专业诊治 守护男性生殖健康

下一条:抗击泌尿系结石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