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医院举办庆祝建党95周年暨“七一”表彰活动

发布日期:2016-07-11     点击数:

第一医院举办庆祝建党95周年暨“七一”表彰活动

十八大以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围绕院党委和医院中心工作,扎实开展“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专题学习教育,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6月30日下午,2016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庆祝建党95周年暨“七一”表彰活动隆重举行, 6个先进基层党支部、50名优秀共产党员和25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受到表彰。院党委书记童绥君在会上做“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的论断,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党课,借此勉励党员在各项工作中创先争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善做善成,扎实推进党建工作】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童绥君表示,第一医院的党建工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实”。无论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还是“两学一做”专题学习教育,都做到了“全覆盖”,干部队伍中的非党员也覆盖到位。

2015年,在深化和延伸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第一医院积极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对照“三严三实”要求,聚焦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要求,着力解决“不严不实”问题,增强院领导班子和全体中层干部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克服现实存在的“七种病”(软骨病、抱怨病、惰性病、躲闪病、腐化病、失调病、松懈病),基本做到了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收到良好效果。

2016年,第一医院在全院党员、非党员干部中大力推进“两学一做”专题学习教育。通过“两学一做”专题学习教育,逐步提高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通过“两学一做”专题学习教育促进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和事业的发展。

“我们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党建,就是要做实事,要善做善成。”童绥君表示。

【攻坚克难,继续攀登医学高峰】

在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第一医院的管理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2015年最重要的一项成就,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院职工同心同德,攻坚克难,用优异的成绩通过JCI国际认证,摘取了福建省首家JCI认证学术医学中心的金牌,谱写了医院发展新的篇章。

如今,第一医院着力巩固JCI认证成果,向着百强医院迈进。第一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姜杰说,作为福建省规模最大、承担区域医学中心任务的公立医院,我们的党员知识分子无论在攻坚克难、攀登医学高峰上,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中,还是在面对急危险重任务,勇挑重担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本色。在医院未来发展和为人民健康服务中,我们会继续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链接】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

主动请缨援疆,填补当地技术空白——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梁玲

“要不我去吧!”心内科梁玲副主任医师面对援疆任务,主动请缨,她家里的小孩才5岁多。“当时没有考虑那么多,想着有援疆需要就去吧。”她的决定也得到了同在医院工作的丈夫孙明亮副主任医师的支持,“你要去就去吧。” “妈妈要去很远的地方工作一段时间。”出发前,梁玲副主任医师同她的女儿说。女儿似懂非懂。接下来的几个月,相隔4000多公里,母女俩就以视频聊表思念。

据了解,梁玲副主任医师到新疆昌吉市人民医院担任心内科主任后,开展了多项手术,所带去的新技术填补了当地空白。她开展的CARTO三维标测指导下的射频消融术、急诊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有创动脉压监测以及经锁骨下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等等,均为昌吉市人民医院心内科首次突破,其中CARTO三维标测技术的运用填补了昌吉州射频技术的空白。援疆期间,梁玲急诊成功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病例10例、恶性心律失常1例,开展急诊PCI术共5例。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党总支副书记陈秋月

入党十几年来, 陈秋月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严于律己,秉公办事,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她牢记入党誓词,时刻以一个党员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以身边的老党员、先进分子为榜样,学习他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

作为医务人员,陈秋月尽职尽职,牢记 “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不论是在临床一线的普通岗位上,还是在奔赴灾后援建的队伍中,或是在医院创建JCI认证过程中,她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完成组织给予的每一项任务。

做为党务工作者,陈秋月以身作则,主动听取来自领导和同事们的意见和建议,带动身边年轻党员,不断改进工作,时刻维护党员良好形象。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始终牢记党性要求,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协调能力,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待病人如亲人,家属不好意思闹——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陈双龙

陈双龙把患者当作朋友,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在思想上尊重患者,在情感上贴近患者,在临床工作中关注患者的病情及思想变化,帮其解决治病中出现的问题。

在13年的工作中,陈双龙养成待人诚恳、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作风。他毕业第一年轮转科室,一次查房中,一位老人诉说患病10余年来自己无法出门的痛苦及治病的麻烦。得知老人家住6楼,没电梯,有一个女儿,老公年纪大,平时无法下楼。陈双龙尝试着帮其送药到家,到家中为其抽血复查。

平时工作中,陈双龙总是热情待人,跟患者的交流沟通较多。有位患者因化疗出现了较严重的并发症,科室正担心会出现医闹或纠纷的时候,其亲属却私下联系陈双龙说患者交代他们,医生平时待自己如亲人,不要为难医生,出现并发症是不可抗拒的原因,他们能理解。这事让陈双龙深受感动。

见到救护车,刚下夜班的他又投入抢救——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危重症党支部书记张玉虎

一次,张玉虎值完夜班打算回家,刚出急诊楼门,一辆救护车呼啸而至。医生的本能驱使他返回抢救室。送来的是一位20岁左右的高处坠落伤病人,浑身是血,面部摔得血肉模糊,还不断喷出许多鲜血。情况非常紧急,这个病人如果不能及时建立高级气道尽快抢救,生命将无法挽救。来不及穿防护服,张玉虎直接扑向抢救车去拿气管插管包,投入抢救。多数医护人员身上都喷溅了血液,但大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稳住病情,争取进一步抢救机会。令人欣慰的是,张玉虎和同事们的努力挽回了病人生命。

不仅如此,张玉虎和急危重症科的同事们,利用自己的专长,开展了一项推广“心肺复苏术”的主题活动———白金十分钟。大家利用休息时间去学校、部队、公安系统、社区等进行宣教、辅导、培训,把心肺复苏术(CPR)等现场急救技术送到基层,送到群众中去,就可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认真督导,为JCI评审殚精竭虑——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朱海华

2015年4月,在医院创建JCI的关键时期,朱海华临危受命,担任JCI督导办公室主任,建立全院三级督导体系,制定督导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开展全院督导工作,逐条逐项梳理过关。

她团结和带领督导办同志开展6轮全院性督导,召开督导联络员会议40次。按照督导计划,她亲自制定检查表格,根据督导检查结果及时制定整改书;她还组织编写评审手册,组织4场JCI知识竞赛,便于全院员工深入知晓JCI评审相关知识;小到一个垃圾桶的标识规范,大到医院的七大计划,她事无巨细,一一督导落实。在JCI百日冲刺时,她以身作则带领督导办同志“5+2,白+黑”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走遍了医院的每个角落,梳理流程落实条款。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从来没有这么细致地了解一家医院,感谢JCI让我有机会在第一医院深度游。”全面细致的督导,扎扎实实推进了JCI认证准备工作,将JCI理念渗透到临床一线,为第一医院顺利通过JCI评审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上一条:关于中共厦门市第一医院委员会和纪律委员会换届选举结果的通知

下一条:我院召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检查推进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