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祥:刀尖上的舞者 妙手仁心  

发布日期:2015-09-01     点击数:

要当一名好的医生,首先要有爱心,然后是责任和渊博的知识。——王占祥

王占祥,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厦门市脑科中心学科带头人。曾获得中国医师行业最高奖——中国医师奖。今年4月,厦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表彰对我市科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王占祥赫然在列。

创第一

2004年,王占祥从日本留学回国,在业界已经有一定名气的他,接到了第一医院的“橄榄枝”,从此扎根厦门。

王占祥把自己独到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和年轻医生,10年间,他培养指导了福建省神经外科第一个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博士生、硕士生18人,并牵头组建了厦门市脑科疾病诊治中心,团队的人数从6人增加到19人。他带领的团队完成了国内第一例颅腔重建全颅再造术;省内第一例恶性脑肿瘤光动力治疗手术;省内第一例恶性脑肿瘤碘125间质内放疗手术等;省内第一例国产脑起搏器植入术等多个第一。

不久前,福州三名医生在手术台上连续奋战32小时,为一名脑部长了多个肿瘤的病人做手术,手术后直接累瘫在地上。照片在网上流传,引起轰动。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做的也是同样的工作,而且一做就是25年。紧急手术、长时间手术、高强度手术,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六月流火的一个午后,记者敲开了神经外科医生王占祥的办公室木门。一名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把记者迎进了办公室,他就是王占祥。房间内,一张办公桌放着台电脑,一个装满医学书籍的书橱,几把椅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窗户是打开的,电风扇安静地摇摆着,墙上有空调,但是没有开。

“来,喝水!”王占祥递过一小瓶矿泉水,没等记者反应过来,他就把瓶盖拧开了,“我这个人,没什么好写的,不过,你要采访的话,想问什么尽管问。”

单从外表上看,你很难想象,眼前这个温文儒雅的人,就是那个在大脑方寸间操作手术刀、做过上千台开颅手术,一次次把垂危病人从死神手里夺回来的“刀尖上的舞者”。

颅骨拼图 让“怪头娃”重获新生

今年春节,王占祥收到了一条来自山东菏泽的拜年短信,短信是一个叫刘启山的人发的。可能你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提到“怪头娃”刘京,相信很多人都听过。

时间回到2007年,那年4月,一名男子带着一个“怪头娃”在南普陀附近乞讨,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名男子叫刘启山,“怪头娃”是他9岁的儿子刘京。刘京体重不到同龄孩子的一半,脑袋却是常人的两个大,而且严重变形,上大下小,天灵盖中间凹陷,就像一个大南瓜。为了医治这个怪病,一家人四处奔走求医问药,最终沦落到乞讨的地步。厦门一位好心人看到后,把刘京带到第一医院,向神经外科主任王占祥求助。这一见,改变了刘京的命运。

像刘京这样患有巨颅畸形病例的手术治疗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国际上虽然有过几次成功治愈的先例,但无论是年龄还是颅骨缺损的大小,刘京都是最严重的一个。王占祥有一万个理由可以放弃收治,但强大的同情心和挑战欲望,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这个孩子,医院也帮刘京减免了费用。

为了对刘京的颅脑有更为直观的认识,王占祥专门联系了西安交通大学,利用颅骨重建电脑模拟三维成型技术,给刘京做了两个1∶1的颅骨仿真模型。同时,厦门大学计算机系王博亮教授及其团队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对刘京颅内的脑体积、积水体积及颅腔容积进行精确的计算,并设计了计算机虚拟手术方案。王占祥带领的技术攻关小组先后组织了多次全院会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讨论,最终敲定了手术方案。

2007年7月15日上午8时,刘京被推进手术室,王占祥主刀,近30名医务工作者通力合作。10时,切开头皮;12时,头皮、冒状腱膜和骨膜分离完毕;15时,把变形的颅骨切割成16块;19时,颅骨拼接完用钛钉固定;20时,头皮缝合;21时10分,手术完成,历时13个小时。术后第二天,刘京的意识就已经清楚。

一个月后,刘京康复出院,他的头部左右直径缩小了7厘米,颅骨的高度下降2厘米,头颅畸形也恢复了“半球形”,已不再是以前的“怪头娃”了。他的出院也标志着全国首例颅腔重建全颅再造术圆满成功,填补了我国颅面外科领域的一项空白。

出院后,刘京回到山东老家上学,结束了乞讨生涯。7年来,刘京一家和王占祥一直保持着联系,家属有道不尽的感恩,而王占祥也在持续关注着刘京的成长。

陪患者聊天 随时与生命赛跑

2007年,王占祥捧回“中国医师奖”,这是中国医师协会设立的行业最高奖。王占祥是当时厦门第三位“中国医师奖”获得者,也是获奖者中最年轻的医生。奖杯顶端有一颗心,王占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那代表我们医师的爱心。”他说,要当一名好的医生,首先要有爱心,然后是责任和渊博的知识。

在王占祥收治的患者中有一位老师。这位老师脑子里长了一个瘤,压迫到语言功能中枢。以前在讲台上口若悬河,一下子突然“失声”,对一个老师来说,打击非常大。这位老师十分痛苦,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为了安慰他,在术前三四天,王占祥几乎每天都陪着他“聊天”——老师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王占祥看到后一一耐心回答。手术很成功,王占祥从这位老师脑中拆除了一颗“定时炸弹”。

其实,不仅是对这位老师,只要有时间,王占祥术前都会和患者聊天,倾听患者的心声,他说这是“心理治疗”。

患者病情决定医生作息

神经外科经常会收治病情危急的患者,如突发脑溢血、车祸重伤者等,这些患者一旦送到医院,就得立马进行手术。

“患者病情决定医生作息。”王占祥说,不管是白天黑夜,工作日节假日,神经外科医生手机都得24小时开机,随时准备和生命赛跑。

王占祥曾通宵做了一台耗时十多个小时的手术,期间,他不吃不喝,也没时间上厕所,“紧张得连尿意都感觉不到了。”等手术做完,整个人累得瘫坐在凳子上。“这种事情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王占祥说。

当上副院长仍奋战在一线

即使当上医院副院长后,王占祥也没有脱离一线。看片、会诊、做手术、查房……一线医生在做的,王占祥一个都不落。在记者采访的那周内,王占祥就亲自做了三台开颅手术。

外地患者陈先生,脑部长了个肿瘤,在第一医院做摘除手术,术后,王占祥经常去查看他的恢复情况。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星期,直到有一天,陈先生听到有人称呼王占祥“王院长”,才知道那个每天给自己查房的医生竟然是医院的副院长。王占祥的低调务实,让陈先生感动不已。

来源:厦门日报

上一条:林勤:做有良心、有爱心的医生

下一条:黄蕊茵:以病人的需求为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