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可爱的人| 慰问抗美援朝老战士,倾听他们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0-10-02     点击数:

致敬最可爱的人| 慰问抗美援朝老战士,倾听他们的故事……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近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李卫华、院长王占祥、党委副书记林勤等院领导分别走访慰问医院4名抗美援朝老战士,关切地询问他们生活和身体健康情况,认真聆听他们讲述当年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并为他们佩戴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他们分别是:

95岁高龄的原大外科主任、骨科主任张弈璋

89岁高龄的原大内科主任、消化内科主任柯维雅

89岁高龄的原普外科主任许维寿

92岁高龄的原杏林医院副院长辛成义

弘扬抗美援朝精神 致敬最可爱的人

张奕璋

张奕璋主任,今年95岁高龄的他精神矍铄。1953年,他作为抗美援朝国际医疗22队队员,去到朝鲜战场,直至抗美援朝胜利后才回国。张奕璋主任依然清晰地记得每场战役后都有大批伤员,往往都有100-200名。因伤员要急救处理手术。他有时在手术台上一呆就是三天三夜。回国后,张奕璋主任到了大外科,后第一医院外科分科,分成胸外科,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四科,张奕璋主任就留在骨科。1973年,他开始担任主任至退休,其间开展右全肺切除术、胃癌全胃切除术、骨科巨大肿瘤切除术、巨大肾切除术等手术。不仅如此,张奕璋主任还承担厦门、漳州、三明、龙岩、部队175、174医院的疑难杂症的会诊和抢救工作。70年代,提倡“西学中”,他到上海、天津、福州等地进修中医,并自学骨科中医的课本,综合各方知识,经过临床实践经验总结10贴配方。比如“二泽汤”,它是用活血化瘀消肿的中药混合而成的。2019年6月,张奕璋主任还参加了医院举办的骨科中医配方传承发扬座谈会,将毕身精研的10贴骨科中医配献给医院。

柯维雅

柯维雅主任今年89岁了。1953年4月,福建省有12位医护人员作为“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卫生工作委员会国际医防服务队第22队”赴朝,厦门市共有8位医护人员参加,其中,她和杨贻道、张奕璋主任作为第一医院代表参加。那年3月,厦门援朝医疗队一行8人坐汽车到福州省卫生厅,与福建医疗队汇合后,坐汽车到鹰潭再坐火车经上海到北京,由北京进入到朝鲜阳德君志愿军二分部基地医院,几天后,到前线康平君(距上甘岭8里路)属16军241师的前线师医院卫生营战地卫生队。柯维雅主任回忆起朝鲜战地上的岁月,说道:

当时是住在坑道内,男女住在一起,坑道内一直有滴水,就用油布挡住滴水,一个班一个班分着睡,24小时值班抢救伤员。虽然时隔70年,我依然不会忘记那些耳朵被炮弹爆炸声震聋的伤员。不会忘记那些从前沿阵地爬到战地医院,忍受伤口被感染化脓生蛆的痛苦的伤员。不会忘记身受重伤,知道自己挺不过去了,用颤抖的手指着上衣口袋,交纳了最后一次带血的党费的伤员……面对这样的战场,厦门市参加国际医防服务队的医务工作者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努力去抢救更多志愿军官兵的生命,想方设法减轻了许许多多的志愿军官兵的伤痛,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做出贡献。厦门派出的医防队第22队8名队员中,有4名荣获三等功。每一名队员都获得一枚中国政协赠送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抗美援朝纪念章。

柯主任回国后,返回到医院岗位,历任大内科主任、消化内科主任,还经常担负保健医疗工作,为医院的医疗事业做贡献。

许维寿

许维寿主任,今年89岁。接到国家纪念章,他特别激动地说:战友们最近都在交流讨论,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957年6月,许维寿主任从解放军总后勤部(驻渝办事处)笫三予校门诊部軍医调到中国人民志愿軍后勤部训练队軍医(驻朝鲜成川郡)。1958年2月由志愿军后勤部调到志愿军坦克独立笫八团卫生队軍医(驻朝鲜开城附近金川)。1958年6月志愿军撤軍(笫一批回国)随坦克独立笫八团归国。(回国后番号未变)即为解放軍北京军区坦克独立笫八团卫生队軍医(驻山西省太原市)。1958年6月-1964年5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坦克独立第八团军医。1964年5月,从坦克独立八团转业到厦门市。1964年5-1998年12月在第一医院普外科工作直至退休。

辛成义

辛成义今年92岁。抗美援朝时期,他是40军医疗队护士。1950年5月在海南岛收治伤病员,后来调到东北。1950年10月21日,所在的部队跨过鸭绿江,连夜急行军80里路到达指定地点。1950年10月25日晚开始在火线上抢救伤病员,一直到1953年五次战役结束。战场上,由于白天敌机在空中反复盘旋,看到目标就扫射,所以伤病员的救治必须在夜间通宵完成。1953年7月,抗美援朝胜利返回祖国。所在部队驻在锦州市郊进行改编,被分配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56预备医院;1956年调到福建前线;1979年转业到杏林医院;1989年离休。

1953年7月,抗美援朝胜利返回祖国。所在部队驻在锦州市郊进行改编,被分配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56预备医院;1956年调到福建前线;1979年转业到杏林医院;1989年离休。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英雄事迹就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是一个民族前行的路标

让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积绽新时代

让英雄的光芒辉映新的时代!

在崭新的时代,在史无前例的伟大征程中,我们更要像那些深藏功与名的抗美援朝战士一样,在每一项事业推进中,都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敢担当、勇作为!

上一条:纵使银发闪耀,仍不改初心,共战“疫”情

下一条:走访慰问老党员,组织关怀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