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简介
宫颈癌,作为全球女性发病率及致死率排名第四的癌症,也是中国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癌症。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为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通过HPV检测可客观地揭示病毒的感染情况,是宫颈癌筛查时不可或缺的检测指标。现有的HPV检测手段受困于检测位点易漏检、检测目标物与癌症相关性低、存在交叉污染风险及实验环境限制等因素,难以满足日趋迫切的检测需求。电化学检测技术具有高灵敏度与高特异性、构建原理简单且适用性广、检测设备简单等优点,具有极高潜力广泛地应用于医学检验当中。然而当该技术直接用于临床标本检测时,仍需要进一步创新,以满足生物样本检测所需的超高灵敏度与高精密度。本项目有效利用了电化学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检测成本低的优势,结合创新信号放大策略、开发新型高效信号分子、优化传感器检测平台等方面的工作,构建了多种传感器,从而实现了超灵敏且高精密检测HPV的目的。
成果重要性及价值
1. 创新信号放大策略:通过将电致发光反应控制在电极表面,研发用于HPV检测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结合核酸外切酶扩增法的恒温循环作用进一步提高检测灵敏度,构建的检测限达3.54 fM(即10-15 M水平)。传统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检测限约10-11 M水平,本项目通过创新信号放大策略将灵敏度提高了4个数量级。(图1)此外,通过超分支滚环扩增结合熵驱动的链置换反应与电化学检测方法,将传感器的灵敏度提高至10-17M水平,较先前工作提高了2个数量级,实现了对HPV的超灵敏检测。(图2)
图1.基于核酸外切酶扩增法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
图2.基于超分支滚环扩增和熵驱动的链置换反应的电化学传感器
2. 开发新型信号分子:传统的电化学指示剂存在信号强度较弱、信号背景较大或具有毒性等局限性,本项目合成了基于金纳米团簇的高效电化学发光探针,克服了传统金纳米团簇难以用于水相检测的局限,该信号分子信号显著、信号背景低,在最佳条件下,较传统信号分子灵敏度高约2个数量级,将HPV DNA检出限提高至6.8 attomole(即10-18 M水平)。(图3)
图3.基于金纳米团簇的高效电化学发光探针
3. 优化传感器检测平台:检测相对标准差(RSD)越小,则检测重现性越好,即检测精密度越高。传统的电化学传感器,在捕获探针修饰时随机性大,电极之间差异大,影响了检测的精密度。本项目构建了基于牛血清白蛋白载体的HPV检测平台,检测的RSD仅为4.3%(传统电化学检测平台RSD约为8.5%),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精密度,使本项目开发的传感器达到超灵敏度、高精密检测的目的。(图4)
图4.基于牛血清白蛋白载体的HPV检测平台
本项目聚焦迫切的HPV检测需求,积极进行科技创新,突破技术瓶颈,构建的传感器实现了超灵敏、高精密且绿色无毒检测HPV的目的,经12家医院的应用,证实了其广泛的适用性,增强了医疗机构诊治患者的能力,助力我国宫颈癌防治工作的开展。相关工作成果在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总影响因子63.833,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团队介绍
本项目由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厦门市基因检测重点实验室主持,福州大学化学学院合作,共同完成。
洪国粦 博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振宇 博士,福州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何颖豪 硕士,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师
杨园园 在读博士,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师

程玲军 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