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放疗科:大分割放疗联合信迪利单抗、呋喹替尼和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治疗MSS型晚期转移

发布日期:2024-09-23     点击数:

PD-1抑制剂与放疗联合同时予GM-CSf三者具有协同作用,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这三者协同目前称为布拉格治疗1.0版本,目前已在国内多家大型医学中心开展,本项目又加入呋喹替尼这一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有望进一步提高治疗疗效,这一技术尚未见太多报道,在国内外处于新技术范畴。


临床应用意义、适应症和禁忌症:

GM-CSF可诱导来源于骨髓前体细胞的树突状细胞分化为不同的亚群,能够促进树突性细胞的成熟;放疗本身对肿瘤具有杀伤作用,在多个临床研究中发现还有增敏免疫治疗的作用。此外,放疗联合GM-CSF能引发远隔效应,并且能够促进炎症反应相关因子和细胞向非照射区募集、活化,PD-1抑制剂可以逆转获得性放疗抵抗,呋喹替尼是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因此PD-1抑制剂、呋喹替尼与放疗联合同时予GM-CSf四者具有协同作用,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适应症: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不可切除的晚期复发性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既往接受过二线标准治疗方案失败的患者。

禁忌症:无法耐受免疫治疗、放疗、抗血管靶向治疗的患者。

疗效判定标准:采用RECIST1.1标准评估疗效。

评价方法:利用影像学检查评价。

有效性:GM-CSF可诱导来源于骨髓前体细胞的树突状细胞分化为不同的亚群,能够促进树突性细胞的成熟;放疗本身对肿瘤具有杀伤作用,在多个临床研究中发现还有增敏免疫治疗的作用。此外,放疗联合GM-CSF能引发远隔效应,并且能够促进炎症反应相关因子和细胞向非照射区募集、活化,PD-1抑制剂可以逆转获得性放疗抵抗,呋喹替尼是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因此PD-1抑制剂、呋喹替尼与放疗联合同时予GM-CSf四者具有协同作用,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安全性:放疗及所使用三种药物均为正式上市且长期使用的药物,安全性可靠。

可行性:放疗技术及药物的可及性均没有问题,方案可行性很高。

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数据(GLOBOCAN 2020)估计,2020年全球结直肠癌新发病例193.16万,死亡病例93.52万,分别位于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和第二位[1]。《2018 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数据显示:2015 年我国肿瘤登记地区,癌症总体发病构成 前 五 位 依 次 为 : 肺 癌 (20.48%)、 胃 癌(10.61%)、结直肠癌(9.75%)、肝癌(9.67%)和乳腺癌(7.29%),癌症总体死亡构成 前 五 位 依 次 为 : 肺 癌 (27.16%)、 肝 癌(13.97%)、胃癌(12.73%)、食管癌(8.39%)和结直肠癌(7.86%)。结直肠癌在我国已经成为发病率第三位、死亡率第五位的恶性肿瘤。因此如果这项技术能得到推广应用,将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诊疗常规及操作规范:

签署知情同意后,接受大分割放疗5Gy/day,5天或者8Gy/day,3天,Q3W,一个靶病灶做一至二疗程,由研究者决定放疗方案;信迪利单抗200mg放疗结束后第一天静脉输注给药,Q3W;呋喹替尼于放疗结束后第一天开始口服,5mg qd,连续服用2周,停药1周,Q3W;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放疗结束后第一天开始给药,连续7-14天(直到白细胞≥40x109/L),200µg皮下注射,Q3W。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死亡、毒性不能耐受、撤回知情同意、开始新的抗肿瘤治疗或方案规定的其他原因终止治疗, 信迪利单抗和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最长治疗时间为24个月。




上一条:肿瘤放疗科:用于乳腺癌放疗的个性化三维打印组织补偿物

下一条:心血管内科成功实施首例肺动脉支架植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