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前,张先生长了一个颈动脉体瘤,瘤子内侧凸向喉咙口。24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瘤子越长越大(17×12×10cm³,在该种病例中极为罕见)。由于瘤子带动肌肉的牵拉,张先生面部的五官都有些变形,更危险的是,瘤子几乎将他的喉咙口阻塞,连正常的呼吸、吞咽都无法进行,张先生只能整晚坐着睡觉,苦不堪言。这样的颈动脉体瘤以往只能做气管切开。患者不仅终身要带着气管生活,十分不便,而且随时还有引发感染的可能。近日,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成功为张先生切除了这个巨大的颈动脉体瘤。术后,患者恢复顺利。
据悉,自2000年初第一医院在原有耳鼻咽喉科、口腔颌面外科的基础上成立了厦门市第一个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以来,该科在赵德安博士的带领下,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多项技术已达省内、国内先进水平,造福了一方百姓。
20世纪70年代,国外耳鼻咽喉科已发展成为涵盖多领域的综合学科,且大都更名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近几年来国内少数大医院均成立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顺应国际医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00年成立了当时国内为数不多、厦门市唯一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由厦门市卫生系统优秀引进人才赵德安博士领衔。现有高级职称医师8人,博士4人,硕士7人;拥有床位59张,其技术力量和规模超过很多省市重点医学院校的耳鼻咽喉科。
6年来,该学科水平呈跳跃式发展,较多新技术新业务填补了省、市空白,耳科、颈部外科、颌面外科、颅底外科等三级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鼻科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极大地提高了我市该专业在国内的学术水平。
专科成立后,第一医院还购置了上千万元国内一流的先进设备,其中动态喉镜、神经监护仪、CO2激光治疗仪为省内独家拥有,多频稳态诱发电位、眼震电图检查仪、电子鼻咽喉镜、耳内窥镜等为我市独家拥有。并且专科检查室、治疗室、图书资料室、实验室建设齐全,并拥有小儿行为测听室、内窥镜检查室、助听器验配室、手术室等。
目前该科开展的显微整复外科技术在国内同专业中只有极少数科室能独立完成,在省内还率先开展了腔镜下经胸骨上入路微创甲状腺手术及Pillar支架植入术治疗鼾症,在闽西南地区开展了第一例人工耳蜗植入术,目前是我市植入例数最多的医院,被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授予“全国人工耳蜗临床研究基地”,是我省首家“澳大利亚人工耳蜗中国植入基地”。该科开展的头颈部缺损组织瓣移植修复术、人工耳蜗植入术、颅面联合径路前颅底和侧颅底肿瘤切除术、耳后颞下窝入路颈静脉球体瘤切除术、鼻内窥镜下视神经减压术、非开胸食管内翻拔脱咽胃吻合术、巨大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喉癌功能保全性手术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面中部翻揭入路巨大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经鼻蝶窦径路垂体瘤切除术、颞骨次全切除术、喉显微外科等十几项技术达省内先进水平,其中多项技术填补省、市空白。
2004年至今,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别承办了三次国家级学术会议和学习班,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先后聘请国际著名耳科学专家、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教授,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副主任委员韩德民教授,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喜斌教授,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祁佐良教授以及世界著名耳显微外科专家Mileski教授,头颈肿瘤外科专家Riemann教授和Jerome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在今年厦门市承办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期间,第一医院作为组委会唯一指定的医疗保障医院,由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两名专业博士和三名专业硕士组成合唱节嗓音保健工作医疗组,为参赛的数万名选手提供诊疗服务,圆满完成了合唱节的医疗保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