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阴雨天的远去,连日来厦门一直处在高温环境下,随之而来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消化道、心脑血管疾病等病人挤暴了我市各大医院,医院门急量屡创新高。为缓解市民就诊高峰期的拥堵状况,市第一医院由院长亲自主持协调会议,本周一制定了具体措施缓解医院就诊高峰期拥挤。同时,医生提醒,夏季高温市民应提高保健意识,做好防暑降温。
单日儿科急诊量800余人次创记录 25日门急诊达7200余人次 刷新厦门记录
据第一医院急诊部张自立主任介绍,近阶段到医院就诊的病人患的病症绝大部分是感冒、发烧、消化道、心脑血管疾病等与季节变化关系明显的疾病。进入四月份以来第一医院就进入了就诊高峰期,这个高峰将持续到十月份左右。五月份医院的急诊量达到两万八千人次,往年高峰期月急诊量也才两万多人次。进入六月以来,医院急诊量每天都在一千人次以上,预计六月份第一医院的急诊量将超过三万,创历史新高。6月22日,该院急诊儿科就诊量近八百人次,创下该院单日儿科急诊量的历史新记录。
增加医护人员缓解高峰期拥挤状况
不断刷新高的门急诊量造成医院拥挤不堪,病人等候排长队的现象变得比较明显,许多急诊的病人往往也要等上一、两个小时才能看上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无形中又加剧了就诊环境的拥挤。这种情况医院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缓解就诊高峰期病人排长队等候就医、收费、取药等拥挤现象,我市第一医院由杨叔禹院长亲自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协调医院医务、护理、信息、急诊、儿科、药房等部门,决定从本周一起儿科门诊下午下班时间由原来的5:30延迟到7:30,同时5:30以后儿科急诊的医生由原来的两人增加为四人,这样上半夜儿科就诊高峰期同时有八个医生在看病,能较快地消化掉儿科就诊的长龙;急诊内科实行弹性排班制度,根据病人数量,安排接诊的医生人数,高峰期将及时增派医生支援;另外,导诊、收费、药房等相关部门的医护人员纷纷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加班,急诊科为应对输液高峰期,增加了近30个输液座位……
张自立主任特别提醒市民,由于温度高,室内普遍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就比较大,频繁的出入室内外很容易染上与呼吸有关的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因此白天要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室内温度不宜过底;夏季食物容易变质,市民要特别注意食品的保质问题,避免进食变质食物;傍晚时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另外充足的水分补给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