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第一医院杏林分院肺科主任裴新亚在给病人看诊
|
13岁的云云,3年来不断咳痰、反复发烧。当地几家医院都诊断为肺结核,她一直大量服用治疗结核病的药物、激素等,严重损害了肝功能,长年吃不下饭、四肢乏力、卧床不起。近日,她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肺科被确诊为患有卡氏肺孢子菌肺炎。
半个月前,云云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肺科就诊时,两肺已呈弥漫性病变。由于服用大量激素及抗结核药物,其病情不但没能得到缓解,反而加重,肝功能已被严重损坏,氧饱和度不到正常人的一半。云云的体温越来越高,发烧到40℃是常有的事,甚至出现了呼吸衰竭的症状,说话断断续续,氧气一直离不开身。她的身体极度虚弱,嘴角糜烂,全身湿疹,连容貌都变形了。她只能卧床,有些检查项目都做不了,给诊断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所有的医生都担心她能不能撑过明天。
刚到杏林分院的几天,医生给云云进行保肝、抗感染治疗,并使用了许多降温办法,但都无法退烧。肺科主任裴新亚观察云云的症状,仔细询问她的病史,对她做了详细的体格检查。查看了以往的X光片,裴新亚否定云云得的是肺结核,他判断,她得了少见的卡氏肺孢子菌肺炎。经过思索,他给云云进行一种特殊的抗生素治疗,100片药才几毛钱。刚用了一天,体温就开始下降,几天后,云云不再吸氧了,还能下床走路,人逐渐恢复正常,连皮肤也好了。
裴新亚主任说,一般在艾滋病、脏器移植、抵抗力极为低下的患者中才容易患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正常人很少发病。云云会患有此种肺炎,可能与临床没有及时确诊,及时对症治疗,长期使用激素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有关。
兰国翠副主任医师说,只是普通的肺部感染被误诊为肺结核,在医院门诊病人中就占有10%。各级医院都出现过对结核病人的误诊情况,她建议患者,对肺结核不要盲目用药,应到肺部疾病的专科就诊。
【相关新闻】
肺结核过度用药
60多岁的吴大爷,患有肺结核十几年。结核病早已经治好了,但留下了一些后遗症:支气管变性扩张、血管畸形、抵抗力下降,因此容易造成肺部感染,老是咳血痰。一见血痰,吴大爷就给自己下诊断:一定是结核病又犯了。于是,自己去买结核病的药,长期服用。结果,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让他吃不下饭、头昏、四肢无力,再到医院检查,医生明确告诉他,结核病已经痊愈。
“根本就没有结核病。”被医生的一句话点醒后,吴大爷真是肠子都悔青了。像这样的患者,在医院门诊中也占有10%,兰国翠提醒,许多结核病人在结核病治愈后,影像复查肺部会留下瘢痕,千万不要想当然的自己给自己下诊断。还有些患者,身体出现类似肺结核的症状,未通过医生确诊就想当然认为自己患有肺结核,甚至自己服用抗结核药。还有些患者,结核病已经痊愈,还强求医生再开抗结核药物服用。而抗结核药是对肝脏、末梢神经有一定影响,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使用抗结核药物对身体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兰国翠提醒,肺部出现不适,就及时到医院就诊,才不会导致病情的延误,才能得到正确的治疗。
【新闻链接】
年品牌再创新纪录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肺科由曾留学美国、擅长呼吸内科疾病的各种检查、诊治及实验室技术的我市呼吸病诊治专家裴新亚就任主任。 第一医院肺科的开诊,改写了杏林片区医院在此之前没有一家呼吸专科的历史。该科医护人员的主力来自市第二医院呼吸内科,该科室是具有百余年历史的省内著名医疗品牌。
“北有福州 南有厦门”
1898年,美国归正教会在鼓浪屿建立了救世医院(Hope &Wilhelmina Hospital)。首任院长郁约翰John Otte(1861-1910)是美国人,生于荷兰,1888年1月13日被美国归正教会派遣到厦门鼓浪屿工作,1910年因出诊染病不治去世。
肺科建立百年来,救治病人不计其数,在治疗呼吸病方面享有“北有福州、南有厦门”的口碑。“北有福州”指的是福州肺科医院,“南有厦门”说的是鼓浪屿肺科医院。许多病人多方打听,辗转百里。一传十,十传百,历经百余年之后,只要是肺部有病,在福建省西南部的病人均来鼓浪屿肺科医院就诊。求治病人遍布厦门及周边地区,还有不少来自日本、新加坡、韩国的外籍患者。
自2004年6月,肺科由厦门市第二医院并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并入后科室划分为呼吸病区、肺部肿瘤病区及核病区三个治疗单元。
呼吸病区主要针对所有肺部原发性疾病及身体其他系统疾病导致肺部继发性病变进行相应诊断及治疗,形成了以肺部病变诊疗为核心,同时兼顾全身多脏器疾病治疗的一整套诊疗规范。
肿瘤病区主要对肺部结节性、团块性、吸收不良的片状病变、心包、胸腔积液等进行鉴别诊断,明确肿瘤与非肿瘤性、良性与恶性病变,同时能够针对不同病人制定适合个人的治疗计划,并且在医学治疗同时配合人文关怀,做的身体治疗与心理治疗协同进行的独有诊疗模式。
结核病区秉承百年来对结核性病变诊疗传统经验,不断与医学发展相结合,利用目前先进的技术,不但对肺部结核性疾病,而且对全身各个系统的结核病的早期诊断、明确诊断、规范治疗、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残率死亡率等方面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处于领先水平。
设施精良 喜迁新家
根据对鼓浪屿肺科就诊人群的调查结果,为方便更多的岛外病人,2004年6月1日,按照市政府的统一规划部署,市级重点专科——鼓浪屿肺科迁至第一医院杏林医学中心,由医疗技术强、经济实力强的市第一医院管理。
市第一医院投资200余万元,对科室病房进行全面装修粉刷。新病房全部为两人间,内部空调、病床等设施都是全新的,条件优越。目前开设结核病区、呼吸内科和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专科实验室也开始工作。科室还将引进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专科实验室检查设备,如各种型号的气道内窥镜检查设备,各项肺功能检查设备,先进的呼吸监护设备和人工通气设备,开展对肺部感染的多种微生物的实验室检查。
2007年9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大楼主体落成,肺科又迎来了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大楼由14层病房楼以及3层门诊、医技楼组成,其中肺科病房为9-12层,拥有120张以上床位,未来第4病区开放后,可达160张以上床位,有望大大缓解住院床位紧张问题,更好地满足厦门乃至闽西南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设计先进 人性科学
新病房工程设计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处处体现人性化、科学性。这些先进的医院设计理念还体现在众多细微之处:建筑内部流线清晰明确,给病人、员工和清洁提供单独通道;采用中央空调新风系统,各个病区之间相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住院部大楼与门诊楼、医技检验楼连接,方便患者;打造花园式医院,创造温馨的医疗康复环境。
科室拥有独立的实验室、气管镜室及肺功能室,配备拥有丰富医技检验经验的实验员,能够进行各种体液及组织标本的结核菌涂片、快速培养、菌型鉴定、药敏试验,进行体液标本结核抗体检测等,气管镜室配备各种型号气管镜、气道超声系统、气道球囊扩张系统、肺泡灌洗系统、计算机图形采集分析系统、“C”臂透视机等,能够对肺部无盲区进行组织学、细胞学活检,同时气管镜室、肺科实验室、病理科相互协作,能够对组织标本进行最快速、有效的预处理,保证临床诊疗的准确性。
有重症监护病房,配备呼吸机,心电监护系统,便携式气管镜及冷光源,能够对呼吸功能衰竭病人进行各种呼吸机通气治疗,大大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第一医院肺科是具备呼吸内科系统各种疾病的诊治能力的专业学科,由一批专业基础理论扎实,专业临床水平精湛,有较高专业临床水平和专业职业素质的医疗和护理人员组成,可以开展目前国内最高专业水平的呼吸内窥镜的检查和治疗,可以在X线引导下对肺内小结节进行“无盲区”病理活检,对各种危重病进行监护。在专科实验内可进行各种引起肺部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呼吸中心对专业技术的目标是“人有我精,人无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