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儿童哮喘被误诊

发布日期:2009-05-18     点击数:

专家提醒家长,孩子哮喘应与过敏性鼻炎同期治疗,如果防治得当,5岁以下儿童哮喘不会终生伴随

▲吸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哮喘的首选

儿童哮喘问题一直受到家长们的高度关注,暖春时节,儿童哮喘发病率有所上升,专家指出,目前儿童哮喘的误诊率(包括漏诊和过度诊断)达三成,不少家长和医生在认识和诊治上存在误区。第十一个世界哮喘日(5月5日)即将来临,市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吴谨准说,如果治疗得当,5岁以下哮喘儿童,有相当比例症状会自然缓解,他特别指出,儿童哮喘与过敏性鼻炎常常同时出现并互为影响,上呼吸道慢性疾病是导致哮喘经久不愈的原因,甚至导致误诊,应同时治疗。

“鼻子问题”导致 8岁男孩转氨酶升高

8岁的男孩诚诚白天总是很嗜睡,据他爸爸说,孩子平时经常用嘴呼吸,睡觉也总是张着嘴打呼噜,有时候一两分钟都听不见呼吸声,用力摇摇他,才见他长舒一口气。到医院就诊五官科准备进行鼻腺样体手术时,却发现孩子的转氨酶升高,以为他得了肝炎。辗转之下,爸爸把诚诚送往第一医院杏林分院感染性疾病科。吴谨准医生在会诊中发现,诚诚鼻咽后壁的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肥大,这是导致孩子睡觉张嘴打呼噜的原因,进而由于长期缺氧,又引起肝功能损伤转氨酶升高。经过手术切除治疗,诚诚的打呼噜、缺氧问题解决了,转氨酶也正常了。

据吴谨准医生介绍,现在门诊来看哮喘的孩子越来越多,但确诊为哮喘的却越来越少,有很多小患者反复咳喘是鼻子问题或者上呼吸道慢性疾病导致的。

家长常“重哮喘,轻鼻炎”

数据显示,1990年至2000年10年间,我市儿童哮喘的发病率较前十年上升了近一倍,哮喘病正严重地威胁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

吴谨准医生说,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反复咳喘十分警惕,而一旦被问到孩子是否有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症状,却因为平时没太注意而答不上来,“每天早上连续打几个喷嚏,鼻塞流鼻涕,这不是很正常吗?”一些家长很不解。

实际上,在哮喘儿童中,有大部分孩子同时伴有过敏性鼻炎。儿童过敏性疾病与年龄有关,在0至1岁时,往往表现为婴儿湿疹,2—5岁喘息性疾病逐渐增多,7岁以后,儿童过敏性鼻炎逐渐增多,过敏性鼻炎的儿童患哮喘的风险比正常儿童高8—20倍。因此,哮喘和过敏性鼻炎应同时治疗,这样才能提高治愈率。

走出八种认识误区

吴谨准医生还提醒家长和医生走出认识和诊治上的几种误区:

1、仍用过时的治疗方案。有一些医生没有更新知识,仍沿用20多年前的老方法比如氨茶碱,长期口服激素或是祖传中药,民间秘方等;

2、谈“激素”色变。许多非呼吸专科的医生及部分病人认为长期应用吸入治疗用的普米克会给孩子带来身心的副作用,而国内专家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每天吸入剂量不超过600微克,长期应用不会有全身的副作用出现;

3、症状改善后就停药。对于预防性药物,如普米克、辅舒酮的应用,要求长期吸入,每隔3—6个月复查一次,进行剂量调整,总疗程一般2—3年,短期应用起不到任何修复气道、减轻气道炎症的效果;

4、应用抗生素来治疗哮喘。目前第一医院儿科哮喘门诊,90%患儿都不使用抗生素。仅在下列情况下考虑使用抗生素:细菌性副鼻窦炎;慢性腺样体炎急性发作;化脓性扁桃体炎;合并支原体或细菌感染的下呼吸道感染;

5、不加用储雾罐直接吸药。实际上未经训练而直接将药物喷在嘴里,是完全无效的,而且还可能增加药物的局部副作用;

6、将哮喘发作当成是感冒。因为哮喘的早期症状也有流涕,咳嗽,打喷嚏,这些症状与感冒很像,导致错过了早期控制哮喘的时机;

7、误诊。既有哮喘误诊为气管炎、感冒、肺炎等,也有将其他喘息性疾病诊为哮喘,在厦门地区,常见有慢性副鼻窦炎、腺样体增生、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综合征;

8、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主要表现为过敏性鼻炎看耳鼻喉科;皮肤湿疹看皮肤科;眼痒看眼科;哮喘看儿科,其实这些都是一个疾病:过敏性疾病。

上一条:哮喘和过敏性鼻炎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

下一条:有注射丰胸的千万别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