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建设30年,医院服务能力提升13倍
12月18日,由卫生部等部门共同主办的2011改革创新医院颁奖盛典在北京隆重举行,全国百家医院获评“2011改革创新医院”。第一医院继去年获奖后,今年再次登榜。据了解,全国仅有不到十家医院连续两度获得“改革创新医院”荣誉称号。
今年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30年来厦门的变化翻天覆地。在特区发展的大潮中,作为厦门乃至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公立医院,第一医院这30年的发展史见证了厦门市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
谈及再度获得“改革创新医院”荣誉,院长杨叔禹深有感触地说:“医院改革与创新最终的落脚点是民众就医要得实惠,就是要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数据见证发展
据统计,截止11月,今年第一医院的门急诊量达到397万,全年预计将达到430万,在省内依然是接诊量最大的医院。而三十年前年门诊量只有不到30万,增长了13倍多;三十年前,医院的实际开放床位只有380张,今天随着新的急诊大楼投入使用,床位数将达到2500张;出院病人数三十年前只有万余人,截止11月份今年已有69100名病人出院;三十年前医院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40人,今天这个数字则增加到2737人,是原来的5倍;同时医院的家底也变得丰厚起来了,固定资产是三十年前的350倍……
一连串数据的背后,是特区建设带来的辉煌,当然更是全体“一院人”不懈努力的结果。1981年特区启动建设时, 第一医院只有大内科、大外科、儿科、妇产科等少数几个临床科室,30年来,医院不断细化、完善三级分科,发展至今,拥有48个临床医技科室,每个专业还都进行了细分。
创新立足便民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的需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治好病。如何让市民得到更加便捷、优质、人性化的医疗服务,第一医院一直在探索、创新。
2010年,在全国率先推出“全预约”,实现门诊就医全程、全科、全时预约,不仅门诊“容量“大增,而且大大减少了病人的候诊时间;被卫生部确认为“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病人家属由全天陪护转变为陪而不护;建立了“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出院患者100%随访;率先推行“儿科、糖尿病和急诊一站式门诊”服务,让医生围着患者转;推行首席质控师制度,控质量、控费用……今天,这样的创新举措还在进行探索,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最大程度赢得患者的满意,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市民就医更方便
30年来,第一医院不仅学科数量增加、分工更加细致,学科建设的质量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已经成为闽西南地区重要的罕见疑难杂症诊治中心:儿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检验科跻身国内一流医学实验室行列,出具的中文检验报告通行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肿瘤中心、泌尿系统疾病诊治中心、脑科中心等市级医学中心吸引大批外地求医者。医院同时还拥有一大批全省、乃至全国数一数二的高精尖设备,如全球最先进的检查诊断仪器PET-CT,能发现全身早期肿瘤;世界最先进的双源CT,能对冠心病进行无损伤的快速筛查……
硬件的提高、软件配套的改善,带来的是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从八九十年代的第一例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植入术、我国首例发现《波氏假性霉样真菌致肉芽肿》等等,到二十一世纪省内首例前列腺癌根治术,国内首例颅腔重建、全颅再造手术……一个又一个第一例,30年来,医疗技术不断创新的第一医院,在厦门人心中,成为了厦门医学的代表。
医疗水平的提升、就医环境的改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赢得了市民的信任。杨叔禹院长说,卫生事业的发展,受益最大的是老百姓,以往需要往外就医的病人,现在在厦门基本都能得到很好的治疗,而且越来越多的周边地市的患者选择来第一医院就医,这就是对我们的肯定。
今年11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于伟国提出 “五个厦门”的战略目标,“幸福厦门”是落脚点。杨院长表示:“要实现‘幸福厦门’,健康最重要,假如健康是‘1’,那么财富、荣誉等都是‘0’,有了‘1’更多的‘0’才有意义。作为医务人员,我们将不遗余力地为市民的健康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