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伤员:到了厦门她第一次安稳睡着

发布日期:2008-06-06     点击数:

第一医院的爱心病房安置在杏林分院的全新住院大楼,这几天,医生护士都忙到凌晨4点才休息。35名伤员都进行一对一的诊治,入院当晚,第一医院救治伤员医疗组就开始对伤员进行会诊。伤员中,病情较重的是脊柱骨折和骨盆骨折的,其中脊柱骨折的有7个。

据悉,第一医院将于近日组织一批志愿者,利用个人休息时间,前往杏林分院,为四川伤员提供心理疏导、陪护等志愿服务。

只有七八个学生获救 她不说话不肯睡

董晓红是映秀小学的一名老师,班上学生只救出七八个,大部分学生都在地震中离开了她。接受不了现实的董晓红一度像祥林嫂一样,对谁都在抱怨自责没能救出学生。

地震发生时,董晓红在上课,和全班同学一起被埋在地下。3天后,她被空降兵从废墟中刨出来,和她一起被救出来的学生只有七八个。埋在废墟中的3天里,她活下去的动力就是想着要坚持出去,看看自己的学生怎样,亲人怎样。 学生大部分都死了,董晓红精神上受到刺激,一直抑郁,不肯说话,也不肯睡觉,不停跟人诉说自己的过错,不停自责。

6月1日晚上到达厦门时,她在第一医院杏林分院不肯睡觉,只是放声大哭,她对医生说脚痛,实际上大家都清楚,是她的心痛。第二天早上,她不愿吃早饭,仍然讲讲哭哭。

医生很担心她的状态,第一医院副院长童绥君马上召集医生进行全面会诊,同时以专业方法对董小红进行了心理干预。护士长杨银铃暗自在心里下决心:这是最后一次让她回忆过去。经过心理疏导,她的心情终于得到释放,6月2日晚上睡了地震以来第一个安稳觉。她现在会笑,能和医务人员正常交流,对自己的手术也寄予很大希望。她的左小腿有严重挤压伤,血管已经坏死,医院还是决定尽量给她保腿。

杨银铃说,等她好些,让她给其他病房的几个学生上上课,这样可以尽早摆脱痛苦的回忆。

最先进的办法治骨折 术中病人几乎没出血

62岁的罗玉会,是第一医院第一个进入手术室的四川地震伤员。地震发生后,罗玉会双腿胫骨发生粉碎性骨折,当地医疗人员给她的双腿打上了石膏。由于长时间的固定,病人的双腿已经非常僵硬,几乎动弹不得,营养状态也很差,一般手术复位已经解决不了病人的痛苦。

手术采用了目前骨折治疗最先进的办法——闭合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术和关节镜治疗术。主刀医生、第一医院爱心病区主任芮钢博士说,这是一种微创手术,不破坏骨折处的血循环,病人出血少,术后恢复快。

术中,两组医生双管齐下,分别在患者两腿骨折处安装了目前最先进的钢板,并通过关节镜清理掉了患者关节内的其他损伤。由于双侧手术同时进行,整台手术耗时仅1个多小时,术中病人几乎没有出血。明天开始,医生将指导她开始功能锻炼,尽快恢复双腿的活动能力。

独自一人来厦治疗 父母以为他陪导师出差

王合乾估计是所有伤员中最特殊的一个,他是在四川上大学的山东人,就读的四川西华大学位于成都郫县。地震时,他恰好在宿舍二楼晾晒衣服。他踩在凳子上,走廊护栏太低,他被震出二楼,屁股着地,腰椎受伤。在山东的父母年事已高,心脏不好,王合乾不敢告诉父母,父母一直以为他在陪导师出差。

医生说,王合乾的腰椎伤需要静躺至少1个半月,才能下床活动。没有家属,医院特地为他请了个川籍护工,照顾饮食起居。他说:“来时,我还担心自己的生活问题,没想到医院这么周到,早已安排好。”

记者 刘蓉 通讯员 那伟

[责任编辑:陈冰华 来源:厦门晚报]

上一条:“欢迎你们到我家(四川)来玩,我带你们看大熊猫”——第一医院欢送首批川籍伤员

下一条:医院精心治疗 地震伤员康复后想去看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