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磨砺,不忘初心

发布日期:2024-08-19     点击数:

我叫吕明芳,自2018 年起,我便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急诊科抢救室担任护士。这七年的时光,犹如一部充满挑战与成长的纪录片,每一个画面都深刻地印刻着我在护理岗位上的点点滴滴。

2018 年,初入急诊科抢救室,我就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卒,面对紧张的抢救氛围和复杂多变的病情,常常感到手忙脚乱。但我深知,这里是生命的战场,容不得丝毫懈怠。于是,我不断学习各种抢救技术,从最基础的心肺复苏开始,反复练习按压的深度、频率,以及人工呼吸的技巧。每一次模拟演练,每一个真实的抢救场景,都是我成长的阶梯。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抢救技术日益精湛。现在的我,在心肺复苏操作时,双手沉稳有力,每一次下压和回弹都精准无误,节奏如同生命的鼓点,一下下叩击着希望之门。电击除颤时,我能迅速而准确地调整仪器参数,操作电极时手法娴熟,眼睛时刻关注着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在气管插管协助工作中,我能够提前预判医生的需求,准备好所需器械,并且在操作过程中完美配合,确保插管顺利进行。这些技术的提升,不仅源于自己的努力练习,更得益于每一次紧急抢救中的实战经验积累。

凭借着不断提升的专业能力,我开始担任责任组长,这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在团队协作中,我积极指导其他同事,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他们。比如,在一次抢救一位因心脏骤停被送来的患者时,新同事显得有些紧张和不知所措。我冷静地指挥大家,告诉年轻的护士如何准确地进行静脉穿刺以快速建立通道,指导助手正确地摆放患者体位便于心肺复苏操作。在我的带领下,整个团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抢救工作,最终成功挽回了患者的生命。

然而,急诊科的工作远不止是对患者的救治,还要面对患者及其家属复杂的情绪。急诊室里,家属的焦虑和病人的痛苦常常交织在一起,情绪如同紧绷的弦,一触即发。有一次,一位车祸重伤患者被送来,家属在抢救室外情绪极度激动,不停地哭闹和指责医护人员动作不够快。我理解他们的心情,那是对亲人生命的极度担忧和害怕失去的恐惧。我没有被他们的情绪所影响,而是温和地拉着家属的手,耐心地解释我们正在进行的每一项操作及其必要性。我告诉他们:“我们和您一样,希望患者能尽快好起来,每一个环节都在争分夺秒,请相信我们。” 在我的安抚下,家属逐渐冷静下来,不再干扰抢救工作。

对于患者,我也总是以最大的耐心和爱心去对待。记得有一位患有严重慢性病的老人,因为长期受病痛折磨,情绪非常低落,对治疗也很抗拒。我每天都会花额外的时间陪他聊天,倾听他的痛苦和无奈。我给他讲述一些康复的案例,鼓励他积极面对疾病。在我的关心下,老人的态度逐渐转变,开始配合治疗,病情也有了一定的好转。

除了临床工作,院感工作也是我工作的重要部分。院感防控在急诊科尤为重要,关系到每一位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我经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参加院感会议,及时将最新的院感知识和防控要求带回科室。组织同事们进行院感培训,从洗手的正确方法到防护用品的规范使用,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我还精心策划院感演练,模拟各种可能出现的感染场景,让大家在实践中提高应对能力。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科室的院感防控工作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为患者和医护人员营造了更安全的就医和工作环境。

这七年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抢救室的工作经历,让我从一个青涩的护士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护士。我深知,这份工作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使命,我将继续在这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岗位上,用我的专业、爱心和耐心,守护每一个生命的尊严。

上一条:情系护理 筑爱“搭桥”

下一条:肾内科营养健康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