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9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心打造的“生命之舟”—全新的重症医学病房正式投入使用。这艘“重装上阵”的“诺亚方舟”使用面积近900平米,设置病床20张,它的投入使用极大提升了厦门乃至闽南地区的危重病抢救水平,并使之一举迈入全国先进行列。
新落成的重症医学病房位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落成的综合病房楼6楼,按照国际标准、医疗专业需要和人性化服务三种理念进行设计,近700平米的医疗病区配置了20张层流病床并被隔离成不同的病房,其中有3张床组成一个单元的4个极危重症救治区和2张床组成一个单元的移植病房、心脏外科术后救治病房、VIP病房及特殊感染病房。这些病区以玻璃墙相互隔离,即能适应不同病人的救治需要和防止交叉感染,同时自行设计采用的床旁加中央信息整合系统和视屏监测系统使每位患者的生命征可以24小时连续快速的得到悉心监护,并传输到中央护理站、大屏幕和医生办公区,这样医护人员能在不同位置随时观察、掌握病人的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做出相应的诊疗反映。
在此基础上,病区内的装备也是按国际最好的、最高的标准进行设计及配备。其中每张病床平均面积不小于18平米,且对干区(仪器区)及湿区(输液区)进行分离,并采用德国先进的横梁式功能塔和吊臂结构,将各种接口设在床的两侧,让每张床都成为“生命安全岛”,使病人能得到360度的全方位医疗服务。病房内还按万级标准安装了分离层流系统,使每个病人都能在洁净的环境中得到高质量的医疗,加上多点位的洗手池设施,进一步避免了病人间的相互污染。
由于ICU里收治的都是极危重症病人,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新病房在人性化设计方面也颇下了一番工夫。地板采用海水的蓝色、中央护理台采用森林的绿色、墙面采用麦穗的黄色,自然的色调,能让病人充分感受生命的脉动;不仅如此,病区采用玻璃外墙,当太阳袅袅升起,充足的采光将普照ICU病房,向病人们喻示着新的一天从此开始;当夜幕降临,柔和的灯光又能使病人感受家的温暖。张民伟主任介绍,所有生命的元素都展示在病区的每一个角落,加之背景音乐环绕,无形中能使危重病人在救治过程中能产生积极的战胜疾病的欲望和信心。
第一医院历时两年半精心打造的重症医学病房此番投入使用,势必极大提高厦门地区极危重症抢救条件。而作为厦门地区率先成立的重症医学抢救团队,第一医院ICU经过四年的磨练,已成为一支业务精湛、勇于奉献,能随时实施高质量生命救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队伍。该科配有10名医生,30名护士,其中拥有厦门市重点引进人才,留学回国人员、主任医师一名,主治医师3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4名。目前已成功完成20例成人和小儿肝移植术后及每年100例次以上心脏外科病人术后管理任务。同时,为了将科室做强做大,ICU更独立开展了10余项新技术新业务,如用高PEEP治疗呼吸衰竭,用高流量血液滤过治疗脓毒症,通过生命支持的组合式医疗成功地救治极度危重病人如急性妊娠脂肪肝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急性羊水栓塞,重症心肌炎并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重症急性胰腺炎等,此外,无创通气在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泵功能衰竭取得显著效果,为医院和外科解决了危重病中大量的疑难技术问题,并圆满完成全国首例颅腔重建、全颅再造术后的治疗。从建科迄今,4年来中共抢救急危重病人1100余例,总体抢救成功率达95%,其中急性肾衰的抢救成功率高达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