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陈晓慧)1月25日,由科技部组织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在北京正式签署任务书。由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厦门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杨叔禹教授作为负责人,联合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研究所、特盈自动化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及壁立医疗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等共同申报的课题——“经济型便携式血糖检测装置及耗材的研制”摘得我市首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医学类重大科研立项。
“经济型便携式血糖检测装置及耗材的研制”这一重点课题预算经费共180万元,主要研发适合经济收入低的糖尿病人群使用的经济型便携式的血糖检测仪及价格低廉的耗材,该项目也是厦门市医学界首个作为牵头单位负责人获得正式立项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开创了我市医疗卫生行业多学科、产学研结合进行科研探索的新局面。
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糖尿病患者约6000万人,然而血糖仪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中普及率仅有2%,而且大多数集中在大城市富裕阶层,价格因素是制约其普及的重要原因。本次获得立项的重点课题正是致力于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的便携式经济型血糖检测装置,其操作简单,功能稳定,测量精确,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血糖仪及所需耗材的价格,让普通的糖尿病患者能够“用得起”而且“用得好”。
第一医院喜摘我市首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医学类重点课题,是医院“基础研究”与“成果产业化”齐头并进的结果。近两年来,医院加大科研力度,全院申报各级科研项目270余项,获各级立项75项,获科研基金300余万元,申报及立项均居闽西南各医院之首。2006年获得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项,改变了我市卫生系统十六年来无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历史。2007年,该院神经外科又成功实施了国内首例颅腔重建、全颅再造术,展现出日益强健的科研技术实力。为了让科研成果走出书斋,第一医院还积极寻求与外界合作,2006年,第一医院与厦门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和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并举办了首届学术论坛。
在“外联强手”的同时,第一医院还不忘“内强素质”,目前,第一医院拥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600余人,其中硕士、博士200余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20余人,教授、副教授30余人,兼职教授、副教授7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5人,厦门市重点引进人才22人。“一院”已形成了由名医、资深专家、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技术骨干组成的合理的人才梯队。凭着良好的人才梯队和技术实力优势,2006年,第一医院以全省卫生系统最高分通过国家人事部审批,成为福建省地市级医院首家博士后工作站。
在“筑巢引凤”的同时,第一医院还积极履行教学医院职责,大力培育医疗人才。早在1991年,第一医院就被教育部确认为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2002年正式被确定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承担着福建医科大学、厦门大学医学院、福建中医学院、赣南医学院、蚌埠医学院等多家院校,每年近500名实习生的临床教学任务。2003年,第一医院作为福建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一起接受了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获得了评估组的一致首肯。近年来,第一医院逐渐成为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基地,目前有20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正在院内学习、进修,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我市惟一一家在院内开设临床研究生课程班的医院,也是省内接受研究生培训数量最多的地市级医院;2007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还成功协办“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临床医学教育研究会第八届学术会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之大计,教育为本。第一医院已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规范的教学体系,以之为助力,科研水平大幅度提升,并通过“成果产业化”,不断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