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器官替人挨刀 数字化技术帮助提高肝脏手术准确性

发布日期:2008-09-27     点击数:

2008年9月21日 · 厦门商报 · 第A07版 · 都市·健康

商报讯 (记者 陈淑君 通讯员 高树灼 实习生孙玉玲) 肝脏发现大肿瘤需要手术,实习生试着横切一刀。糟糕,碰到了大血管,血一下全往外流!不要着急,这不是真正的手术,而是医学实习生在电脑操作下做肝脏的仿真手术。按下恢复键,实习生换另一种方式切,斜着剜,肿瘤很顺利就被去除了。昨日,记者从市第一医院了解到,由该院与厦门大学、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研究的“数字化虚拟肝脏及治疗计划系统”通过了市科委的成果鉴定。

昨日,项目负责人之一、第一医院放射影像科CT室王小平主任医师向记者展示了这套虚拟的肝脏系统。手术前,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医生,不开刀前也无法断定血管具体在哪里,只能凭感觉和经验,通过二维的CT扫描图像,来想像摸索血管的位置、肿瘤的样子,为了增加手术的成功率,医生往往会多切除肿瘤边缘的肝组织,但这样一来患者在手术中的损伤就增加了。而使用虚拟肝系统后,手术前,医生可以把患者的肝脏翻来倒去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可以反复“下刀”进行模拟手术。打开“虚拟肝软件”,一个逼真的三维肝脏就呈现出来。医生只要把病人肝脏CT扫描的数据导入进去,不一会儿,计算机就显示出该病人肝脏的体积大小、肿瘤的精确位置,还清晰呈现出肝内血管的分布。动动鼠标,三维肝脏就转起来,医生就能多角度地观察肝脏,考虑从哪下刀。“只要输入病人的CT扫描数据,他肝脏的真实状况马上就可以知道。”王主任介绍,医生在真正手术前,已经事先做了好几遍,一刀下去合适不合适,哪种步骤好,哪个方案最佳,所有情况了然于胸。

王主任介绍,这项技术在临床教学上也有重要意义。谁都知道,外科手术很注重经验。但经验是从一个个手术培养出来的。每个医生都有学习的过程,但实习生在病人上直接手术毕竟存在风险。王主任告诉记者,这套系统最“妙”的地方是可以真实地模拟手术,让实习生练“手感”。系统的鼠标是特制的,让实习生感受到划开皮肤、肝脏的感觉,下刀后脏器的反应也能完全模拟,血流出来的表现,甚至手术室周围环境的声音,都能感受到。“可以说,用这套系统后,实习生第一次真正做手术之前,就已经有了很多次模拟的经验。”

近日,省教育厅和省卫生厅联合对这项技术进行科技成果鉴定。鉴定显示,这套系统让肿瘤定位的准确性提高了37%,手术切除范围的准确性提高了31%。这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虚拟肝”的研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德国、日本、美国之后第四个独立开展虚拟器官临床应用研究的国家。

上一条:饮食不当诱发国庆“节日病”

下一条:1个肿瘤连累7个脏器